【课堂】特级教师赵长河:语用才是语文教学正道

2019-09-04 14:13 中国教育报  

赵长河在辅导学生读书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学校。曾任教于江苏省兴化中学、江苏省锡山高中、北京丰台二中等学校,提倡并践行语用式语文教学。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编出版《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程》。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三者的基础。后三者,必须通过前者落实。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重心还在于“运用”,即“语用”。语用才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扎扎实实地践行语用性教学原则。

语用性语文教学,主要以写作和口语表达活动来落实。如此表达,不是弱化语文教学中“读”的能力,也并非罔顾“读”的能力及要求;而是强调要通过书面“写”的活动或口头“说”的活动,呈现、落实和强化“读”的收获。

语用才是语文教学正道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小说《巴黎圣母院》以情节生动曲折取胜:以德报怨的爱斯梅拉达给曾经劫持她的卡西莫多喂水,卡西莫多最后把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却恶贯满盈的副主教克洛德推下钟楼。这样的情节,很适宜为刚完成《论语》整本书阅读的高二学生设置辩论活动。学生们在阅读原书和相关背景资料后,自行设置了一系列辩论题。主要包括以下话题:其一,爱斯梅拉达对卡西莫多是以德报怨,如果爱斯梅拉达有机会面对克洛德,她也会以德报怨吗?其二,卡西莫多为什么没有对副主教克洛德以德报怨?其三,对任何人都要以德报怨才是“善”吗?其四,日常生活或重大事件中,如何适切运用以德报怨的为人处世原则?确定这些题目之后,我提醒学生,在援引例证时应注意相关证据的时代性。

这种辩论能促进深度阅读。同时辩论需要有临场的、随机应变的“说”的能力,但这个“说”的能力,也需要建立在先行的“读写”基础上。这样的语用活动,促进了对中外文化中共同的“向善”文化的理解,也是语用活动追求“善的人”培养的境界。核心素养中“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只有在这样的自然生成的语用活动中,才能自然而不着痕迹地落实。

“打金句”与“泡金句”

每届高一学生一入学,我就根据高中学生重在逻辑抽象思维训练的目标定位,发起“打金句”和“泡金句”的语用活动。此处说的金句基本上属于那种表述哲理的警句——思想文化中的“金枝玉叶”,对于这些句子人们平时似乎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我们历届学生“玩”得风生水起的“打金句”语用活动,恰恰打的就是这些蕴藏了深刻思想的“金枝玉叶”。因为警句虽然是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思想和文化的结晶,但是警句的产生一定有上下文的语境限制,一定有特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了上下文和特定时空的限制,警句很可能就是谬误。

比如,面对“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金句,我们借用图尔敏模型中的“限定”和“例外”的思考方法,很快就会发现“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警句的成立,是有限定条件的。什么样的知识?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知识是用来干什么的?什么样的力量?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再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又有哪几个角度能打金句?其实如何对待失败的态度,是决定失败能否成为成功之母的关键;面对失败,主观上不能反思和调整,失败还是失败之母。已然的失败,客观上可能已经造成了反败为胜的不可能性,从而导致失败还是失败之母。

培养高中学生面对警句时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对蕴含在警句中文化的理解能力,是“打金句”和“泡金句”的语用活动的出发点。与“打金句”的冷眼观照不同,“泡金句”是对一时难以深度理解的警句,通过扩句等语用活动方式反复亲近,让学生在与金句的“耳鬓厮磨”中,逐渐加深理解。然后精心加以拓展,化开内敛的金句,呈现金句隐藏不露的深刻美。

例如我引导学生对法国狄德罗的金句进行“泡金句”练习,狄德罗说:“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学生“泡金句”后的语段保留了原有的并列结构,并着重对“聪明”“经验”“才能”进行扩展。

这样富有创意的微型写作语用活动,因为可以日常化,而使得通过语用进行思维、文化和审美素养的培养得以日积月累的落实。

“动”起来促进学生多思考

每次教学北岛的《回答》一诗时,我通常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饱含情感的诵读,接下来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考,我会这样给学生设置问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北岛的名句,其中有“卑鄙、卑鄙者、通行证、高尚、高尚者、墓志铭”6个关键词,请你凭借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感悟和对理想社会的构想,重新排序,组合出另有含义的若干句子,并选择其中三个句子,分别扩展成三则每篇200字左右的议论短文。

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当然是社会理想;“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一度也是“文革”那样的黑白颠倒年代的丑恶。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古今中外有多少像康生这样隐藏极深的卑鄙野心家,死后一度极尽哀荣;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证,不正之风肆虐的时期,个人品质高尚者为了能够达到为大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目的,有时竟然要被迫采用流行的“卑鄙”手段,迎合潜规则;而“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的盖棺论定才是真实的历史书写。学生组合、重写出的主要句子其中都有自己的思考。

此处,通过概念重组、句子重写的新颖立意以及相应的论据收集和论证展开的语用活动,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往批判性思维的方向深度地“动”了起来。这样朝向思维方向的“动”,也是语用活动追求的“真的人”培养境界。根据美国的一项元分析实验研究,围绕文本的言说不仅能促进阅读理解,而且还能促进有关文章内容方面的学习,甚至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研究能力。

古典诗文也要“用”起来

古典诗文的美,往往是积累不够的高中学生一时半会儿难以深刻体味的。此时,创设“活”的语用情境,让语用往审美方向“动”起来,才有可能使语用活动促进“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这个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可以使我们的语用性语文,臻于培养出“美的人”的境界。

对于古典诗词,我们经常采用的语用活动是散文化改写。作家李元洛、曾冬、楚楚、安意如等优秀的散文化改写,值得中学生作为范本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引领学生进入到叶嘉莹深刻而又亲切的古诗词鉴赏文字中。我们创设的语用活动,还包括“听”,如康震的古诗词鉴赏音频课,可以布置给学生利用空隙时间随时听。

作为中学生“三怕”之一的文言文,可以通过浅易文言写作的语用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文言的兴趣,消除他们面对文言的畏惧之心,锻炼他们读写文言的能力。我经常印发给学生一些当代的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言写作,如《傅园慧传》。每届学生,我都给他们设置浅易文言写作的语用活动,如“班级人物小传”“热点时事叙事”“书房宿舍命名说”,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有这样的感悟,语文教学中预达成的目标,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思维文化审美,抑或是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高效的解决之道,只有通过创设“活”的语用情境,使课堂教学中的语用活动朝思维、文化和审美的方向“动”起来,才能真正有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