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性侵害存在六大误区 家长们不妨了解一下

2019-09-16 09:39 钱江晚报  

原标题:“小时”APP《儿童防侵害》安全视频课第二讲上线,附送校园安全特别篇

对儿童性侵害存在六大误区   家长们不妨了解一下

记者 郑琳

扫二维码看最新课程

上周,钱报-小时新闻《大教授小课堂》栏目推出第三季,我们邀请了浙江警察学院教官、资深警员汪超为家长和小朋友量身打造《儿童防侵害》安全视频课程。现在,该系列的第二讲以及校园特别篇已经在小时新闻上线。

警方在日常办案中发现,对于儿童性侵害,不仅是孩子,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了解得非常少。在这一课中,警察小姐姐汪超和小助教系统讲解了什么是儿童性侵害,以及大众常见的六大认识误区。

所以,建议所有家长都来看一看这一期的课程。

对于什么是儿童性侵害

只需教孩子记住一点就够了

法律上对女童侵害的定义是这样的:加害者以权威、暴力、金钱或甜言蜜语,引诱、胁迫十八岁以下的女童,与其发生猥亵、乱伦、强暴、性交易、媒介卖淫等性活动。

这个定义比较晦涩,小朋友们肯定不好理解。其实,年龄稍大的小朋友已经具备分辨能力,只要父母平时注意引导,他们凭直觉就能分辨什么属于好的接触,哪些又属于不好的接触。我们不需要跟宝贝们刻意讲解什么是性侵害,只记住一点,那些不好的接触,也就是让你感到不舒服、奇怪、害怕或者疼痛,或者家长知道后会不高兴的触碰,往往就属于性侵害了。

比如说,有个怪叔叔在隐秘的地方,叫你脱衣服裤子,摸你的胸部或生殖器部位,或者让你摸他的身体的某个部位(胸部、生殖器),脱光光让你看他的裸体或者隐私部位;

用其他某个身体部位(生殖器或嘴巴)接触你的隐私部位;

带你看有很多成人裸体镜头的电影或者视频;

在公交车、电影院等公共场所触摸你的隐私部位,等等……

这些,都是典型的性侵害行为,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教育宝贝一旦碰到就要勇敢地拒绝,或寻求帮助。

对于儿童性侵害存在六大误区

家长们先了解一下

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儿童性侵害都没有正确的认识,这直接影响到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通常,中国的父母们在性侵害的认识上,存在六大误区:

误区一,女童侵害只会针对大一点的孩子。

侵害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甚至几个月大的婴儿身上。2015年,福建南平一名6个月大的女婴在父母补办婚礼时被堂叔抱走侵害,导致下体大量出血。还有个上海的孩子,被侵害时才两个月大。据女童保护组织统计,2018年公开曝光的案例中,7~14岁受害者最多,最小的3岁。美国国家失踪及受虐儿童中心的研究也表明,12岁以下的儿童中,4岁宝宝被侵害的情况最为严重。

误区二,侵害孩子的大多是陌生人。

2018年公开报道的317起案例中,熟人作案210起,占比近70%;陌生人作案仅占20%左右。而近几年来熟人作案比例一直都是最高的,2014年更是高达87.87%。其中从高到低依次为师生、网友(占比18.57%)、邻里、家庭成员、亲戚。究其原因,主要是女童心智发育不成熟,平时父母给的教育都是教她们对陌生人保持警惕,但是没有告诉她们熟人可能才是最危险的。相比陌生人,家长们往往给予熟人的信任程度更高,这就让那些有坏心眼的熟人更容易接近孩子,侵害孩子。

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论年龄、性别、职业,任何人都可能侵害她们,不管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误区三,侵害者都会使用暴力。

其实暴力只是不法分子侵害女童的一种手段而已,很多时候侵害者还会利用贿赂、诱骗、关爱等手段,比如上节课讲到的一个实验,实验者就是用糖果成功诱使女孩脱掉衣服。所以,爸爸妈妈们要跟孩子说,无论别人威胁你还是给你好吃的带你玩好玩的,只要接触了你的隐私部位,一定要及时告诉家人。

误区四,孩子能远离被侵害的环境。

家长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可能让孩子时刻处于远离各种伤害的“真空”之中。因此,一定要做好教育引导,尽早地让他们知道生活中侵害随时会发生,要随时做好防范。

误区五,重视财物忽视人身安全。

教育孩子时,父母不要过分强调他们身边财物的重要性。比如跟孩子说“你的自行车或手机要是丢了,我饶不了你”这种话,要直接告诉孩子,在爸爸妈妈眼中,他们的生命比任何财产都重要,任何时候都要首先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误区六,男孩不会遇到性侵。

其实,男童同样存在被侵害的风险。2018年公开曝光的侵害案例中,男童占比4.26%。但是,家长们要知道,这个比例比较低并不是因为发案率低,而是人们对男童被性侵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或许还有更多案件未被发现而已。比如,2016年大连某私立中学,一名班主任长期猥亵班上十多名男生,两年多后才被发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