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杨林小学:人工智能+体育 让更多孩子爱上运动

2019-09-25 11:34 安徽新闻网  

安徽新闻网讯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智能与教育的结合日益紧密。但是侧重室外运动的体育课因种种原因,结合甚少。在合肥,有一位小学体育老师针对孩子不同体质,以激发孩子运动兴趣,迸发了将人工智能引入体育课的思考。随后,在科大讯飞技术支持下,该校成为合肥市首个将智慧课堂应用到体育教学的学校。

这位老师就是合肥市杨林小学的体育老师韩璐。2019年,他将自己的思考以及智慧体育的应用撰写成论文《浅谈智慧课堂在体育课中的应用》,该文在合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韩璐老师对智慧体育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从“不知所措”到“游刃有余”

“我是一个简单的人,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相处,”韩璐笑着说。他刚来杨林小学时,教授的是一二年级的体育课,每每上课,看到学生们明亮的眼睛,就觉得特别轻松,所有的压力和不快随之烟消云散。

不过,刚刚当上体育老师时,韩璐还是“头痛”了好一阵。“有一种游戏叫打地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刚当老师时就有类似的感觉,”韩璐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一堂体育课,从上课到下课,数不清的麻烦在等着你,一会儿‘老师我脚受伤了’,一会儿又‘老师我要上厕所’,摁下葫芦浮起瓢,没有片刻消停。”

此外,最让韩璐挂心的,是当代孩子的体质问题。在韩璐看来,现在的孩子聪明、有想法、眼界开阔,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唯独体质普遍不如以往,稍一运动就叫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体运动氛围不佳。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当代孩子的课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玩手机、玩平板、看电视,各种各样的娱乐手段充斥着他们的世界,体育锻炼反倒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这种背景下,体育课就显得格外重要。

体育课也能因材施教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季浏教授领衔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每一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率应该达到140至160每分钟。可现实生活中,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实现。

韩璐解释说,首先是心率范围不好把握。有很多老师不是不想给学生上强度,而是没有有效的心率监控手段,一旦发生事故,孩子很有可能运动损伤,甚至是运动晕厥,后果不堪设想。此外,现在都是大班教学,一个班四五十个孩子,那么大的操场,那么多的孩子,单凭老师一个人,很难让每个孩子都处于可控范围内。

而韩璐想出的解决方法,就是智慧课堂。“一开始,我是从语文课上得到的启发,”韩璐回忆道,他看到语文、数学,英语课的老师都在使用智慧课堂,觉得很羡慕,又有点不服气,于是忍不住想,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该怎么运用在体育教学上?

脑洞大开的结果,就是智慧体育课新鲜出炉。

智慧体育课通过佩戴智能穿戴设备,在体育课中对学生心率进行监控,呈现出班级和学生个人的运动强度、运动负荷、运动密度、有效运动时长、心率预警等各项指标,为体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运动安全预警。

每个孩子的心率等数据实时呈现在老师手中的平板电脑里。

韩璐介绍说,在智慧体育课上,每个孩子都有一块运动手环,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孩子心率,这些数据会统一呈现在老师手里的平板电脑上。一旦孩子的运动心率达到危险区间,平板上就会跳出红线,运动手环也会发出警报,教师便可据此动态调整教学设计,让每个孩子的锻炼效率得到充分提升。

韩璐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比如30米折返跑,有的学生连跑三趟,运动心率达到每分钟160,还可以继续训练。但有的孩子往返三趟,运动心率可能达到180甚至200,这时候,你必须让他调整休息,他才能继续运动。

“这也算是体育课上的‘因材施教’吧,”韩璐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每个孩子的体质不一样,运动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有助于避免一定程度的运动风险和损伤。

跟孩子们“斗智斗勇”

除了运动体质各有不同,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不一样。有些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却不爱运动,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手段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体育课堂“因材施教”的一部分。

在信息化时代,要跟孩子“斗智斗勇”,光靠“三十六计”远远不够。在篮球课上利用讯飞智慧课堂平台,时常在体育课上投映一些NBA明星打球的片段,看着明星们投篮百发百中,孩子的热血和激情也被点燃。

“从小学到高中,共十二年的体育课,我希望孩子们最起码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韩璐说,其实孩子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用通过不断的引导,才能培养他们的体育技能。到最后,有的孩子甚至认为成为篮球队成员是一种荣耀,争着抢着要加入篮球队。

对一名体育老师而言,这已经算是“成功”,但韩璐的眼光不仅停留在课堂上,他还为“体育智慧课堂”勾勒出更多未来蓝图:“体育运动不应该止步于课堂,如果能有打卡功能——比如孩子今天锻炼了哪些项目,一分钟仰卧起坐比昨天进步了多少,他们在家里也能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一个孩子来带动一个家庭,最终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

长此以往,得益的不仅是孩子,从学生到家长,从青少年到各个年龄段群体,都将受惠无穷。

这是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也是激励体育智慧课堂不断前行的动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