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思政"教学模式:变教师"独唱"为学生"主讲"

2019-12-20 09:26 光明日报  

原标题:安徽工业大学打造“艺术+思政”教学模式——变教师“独唱”为学生“主讲”

作者: 常河 汪盛颜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0日 08版)

这几天,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李林森正忙着与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洽商人才培养合作事宜。“如果合作成功,不仅我们的学生能够到革命根据地延安开展社会调查、理论研究、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活动,也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李林森说。为增强课程育人功能和思政教育功能,该校设计学类专业课程团队提出了“学科德育”的理念,在教学中开展了“我画你看”“我展你赏”“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实施路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艺术+思政”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

该校设计学类专业课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到安徽黟县、金寨,陕西延安等地,开展写生教学及文创产品开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过程中激发创作灵感,体察风土人情,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提升作品的层次和内涵。

公共艺术专业171班学生尹成宁创作的木雕艺术作品《指引》,以榉木板为创作材料,引用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竖构作为背景,以阴刻表现手法突出画面中挂着马灯的党徽,以及第二视觉中心阴刻阳刻相交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夸张有力的凿痕,将党喻为黑夜中的“马灯”,照亮发展的“道路”,“指引”中国的未来。环境设计191班秦延旗创作的名为《天眼》的作品,既展现了中国伟大工程,又讲述了时代楷模南仁东“矢志不渝筑大国重器”以及“为了梦想而穷极一生”的科学家精神。

“学生回校后还要通过‘我画你看’环节,接受老师们的精心指导,按照老师的反馈评介信息,及时修正。有的还要组织学生相互点评,提升学生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部分作品要通过移动端、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展现新时代我国发展建设成就、人民美好生活,抒发对党、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艺术作品具有其他学科专业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郭圣能解释道。

在课堂上,老师们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轮流登上讲台,把教师“独唱”的传统课堂变成一堂生动的、由学生主讲的“微党课”。通过“翻转式”教学,引导学生用主人翁的态度思考问题,层层剥笋,不牵强不刻意,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从而使“课堂活起来,学生真受益”。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61班学生李吉冬在创作《汲水思源》时,一开始他的作品元素茶具的设计特色较为普通,没有鲜明的时代感。老师和同学从主题切入,对题材选择、画面处理等方面进行点评。李吉冬在老师和同学帮助后,一下打开了思路。他设计的茶具汲取安塞腰鼓的形态,配以红黄两色为主调,茶壶的把手处还采用红飘带设计,既突出安塞腰鼓的气势,又透露着延安的革命精神和传统文化。

课题组老师还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变“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我讲你听”和“我问你答”的模式。这种模式以“问题来自学生、声音来自学生、点评来自教师”的生动形式,方便了老师们结合类似题材的优秀作品范例进行分析,给予答复,做到有理论、有案例、有启发。“这种模式让我们变得积极主动、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老师讲授循循善诱,所有问题一一解答,让人豁然开朗,绝对很给力。”尹成宁对此深有感触。

“艺术+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育人意识,使教师人人讲育人,课程门门有思政,育人时时有实效。仅2018年8月31日至2019年8月31日的一年时间里,该校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在国际性赛事中获等级奖11项,全国性赛事中获等级奖20项,省级赛事中获等级奖60项。

“高校必须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员、全程、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新跃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