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亿身家挥手全捐 老教授王泽霖事迹引起全国反响

2020-01-07 08:48 光明日报  

一位老教授,被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认为是个很“奇怪”的人:对自己那么“抠门”,一件像样的正装都没有,却又是那么能挣钱、还不在乎钱。35年来,在没有向国家申请经费的情况下,他的科研屡获重大突破,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其主持创建的重大禽病病毒种质资源库、浓缩灭活联苗研发平台,打破了国外垄断,彻底攻克了新型高效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被誉为“给中国鸡宝宝撑起了国产保护伞”,个人和团队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最近,他还把毕生科研转化所得的800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学校。他就是河南农业大学的王泽霖教授。

1月3日,本报在以《老教授王泽霖“两个极端”的金钱观》题发表报道后,他的事迹在全社会引发了一场关于价值取向的大讨论。

当天,光明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达到了300多万阅读量。随后被各大媒体转载,全网阅读总量超过两亿人次。全国各地媒体争相转载,一时间,“河南农大”老教授王泽霖成了热点新闻人物,这篇报道在朋友圈迅速发酵。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承哲说,梅香苦寒,玉汝于成。王泽霖教授科研建功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光荣与梦想,更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精神指引。他砥砺初心,科研报国,他是我们立心的榜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指引王泽霖不断取得新突破的闪亮精神坐标,也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应该学习的使命担当。薪火相传,他是我们立德的榜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王泽霖教授这份“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当前一些人奉行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形成强烈对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是我们立行的榜样。打破了国外垄断,彻底攻克重大禽病防疫难题,是科研工作者“为生民立命”的现实写照。77岁的王泽霖教授对于近亿元的科研转化资金“裸捐”,是对于一生奉献的科研事业的高度挚爱。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清义说,看了相关的报道,令人动容。王泽霖教授的事迹彰显了一名至诚无私的知识分子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一名一生付出的人民教师我将无我、志存高远的高尚品格,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忠诚报国的先进典范。

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厉励说,光明日报报道的河南农大王泽霖教授将毕生科研转化所得结余8208万元全部捐给学校的大爱义举,在郑州大学师生之间引起强烈反响,纷纷赞誉王泽霖教授的崇高精神和感恩情怀。我也深受教育、深为感动!王泽霖以其对中国禽病防疫的卓越贡献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取得的成就许多科学家都难以企及,但他如此朴素无华,甘于奉献,爱国爱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体现了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对学校、对他人的感恩之情。

河南农业大学宣传部部长郭战伟说,王泽霖教授把毕生科研转化结余的8208万元全部捐给学校,自己却一辈子“苦行”,穿旧衣、住旧房,把钱用到后人的科研事业这一更有价值的地方。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形象推向了新的高峰。

“王泽霖教授的科研完全是靠中试产品成本回收、技术转让和企业横向经费支撑起来的,是白手起家走出的一条研发之路。勤俭节约,即使身家上亿,出差也从不坐出租车,到北京住地下室招待所。”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教授张龙现如是说。

学子们更是感到震撼与敬佩,郑州大学2018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申晴说,王泽霖教授毕生勤俭不舍粒米,近亿身家挥手全捐的“两个极端”的金钱观,令我肃然起敬;不仅如此,他在所学专业领域内的成就也令我敬佩。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我期望运用知识来建设家园、建设祖国,凭一己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努力。这位两鬓斑白的长者用自己的行为向大家道出了何为“学之大成者”,吾辈青年当以王泽霖教授的刻苦钻研、报效祖国的精神作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端正品行,用知识凝聚学术果实,锤炼品格,以刻苦精神弘扬青春正能量,勇做努力奔跑的强国一代。与同行者共勉!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09级学生侯海锋说,上学时,有人说去农大,就是去种地,学那干啥。或者说那孩子学习不努力,最后又去修理地球了。这次王教授大放异彩,是农大人的一次光辉出镜,是对知识分子,爱农学农弘农人的极大褒扬。

河南农业大学在校生袁溶说,王泽霖教授是成功人士,是业界楷模,王教授的成功往往都是来之不易的,是会牺牲一些东西的。正如王泽霖教授说的,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泡在实验室,有时候都顾不上吃饭,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我已经被他的精神所深深折服,踏实、勤奋、吃苦耐劳有了今天的成就。

从各个主流媒体,到寻常百姓,都在关注王泽霖的事迹。最近,中央主流媒体、省内主流媒体及许多网站对王泽霖做专访。河南的各大高校掀起了“王泽霖热”,数以万次的师生评论铺天盖地,本报记者的电话也成了“百姓热线”。

目前,各家媒体云集河南农大,河南省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进行表彰学习。

(本报郑州1月6日电 本报记者 丁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