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找准劳动教育“定盘星”

2020-05-21 09:16 中国教育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提升等予以突出和明确。如何看待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如何?高校该如何创新并加强劳动教育?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几位专家进行了深入采访。

■访谈嘉宾

朱喜坤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党建思政研究处处长、研究员

文新华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

刘海霞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讲师

高校为什么也要开展劳动教育

记者:近年来,人们谈论中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比较多,而对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关注相对较少。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如何?

文新华:当前,许多高校都能主动对接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同需要,在课程计划中不断改进和强化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并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校园清洁、助教助研、社会公益服务等非课程类劳动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劳动素质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高校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劳动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自觉意识,缺少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对开展劳动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设计和有效组织的操作安排。

刘海霞: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劳动教育仍然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还存在着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片面化、时代性不鲜明等问题。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劳动精神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等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有劳动无劳动教育的现象,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还比较传统,没有为劳动教育注入新内涵,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

受历史、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还存在着劳动观念淡漠、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有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有着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但有的大学生在涉及个人利益时却往往采取双重价值标准,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究其原因,既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消极的传统劳动观念仍然是影响劳动教育开展的深层次因素,劳动教育推进机制的不完善也影响着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记者: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相比,高校劳动教育有何特点?

刘海霞:《意见》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规定了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体现了劳动教育在各学段一体化设计和贯通培养的思路。高校劳动教育既体现了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衔接,又符合本学段育人目标与要求。具体而言,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强调与学科和专业的结合,强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

文新华: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之间有基本的共性,但高校劳动教育对目标和效果的要求更高,更突出与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的深度结合。

如何构建多元化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记者:如何看待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刘海霞:作为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育人基地,高校加强劳动教育,不仅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文新华:实施劳动教育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在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人生观、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要素上得到更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具化为适合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自身特点的操作性要求。

记者:高校如何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何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科教育?

刘海霞: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意见》提出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在其他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为建设多元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了重要遵循。根据教育规律、学生发展特点和高校教育实际,学校可以建设以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为主体,学科和专业渗透、劳动实践为两翼的多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为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经济等劳动科学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并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奠定基础。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学科和专业渗透的劳动教育则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学科学习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科和专业教学中强化与该学科和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则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有机结合。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学科和专业渗透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构成了高校劳动教育多元课程体系,对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各有侧重,又互相融合,共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朱喜坤:劳动教育课程化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之一。要确立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的劳育内容体系,编写统编教材,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同时,除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充分挖掘其他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强化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哪些体制机制创新

记者:目前,劳动教育面临专业化的劳育师资缺乏等问题,如何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培训?

刘海霞:要在高校落实劳动教育,就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可以通过专业培养、培训进修及社会招聘等形式建设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要着力培养专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劳动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还不充分。但是,随着劳动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也必然会受到重视,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以及劳动教育师范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必然会得到加强,以满足高校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需求。

其次,与学科和专业融合的劳动教育,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面向学科和专业教师持续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引导教师形成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为学科和专业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提供保障。此外,高校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学科和专业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请他们为学生讲述模范事迹、技术革新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增强劳动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文新华:与职业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在实行劳动教育课程化后除了聘请兼职教师外,还会不同程度地面临劳动教育专业化师资短缺等困难。因此,高校应根据《意见》所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在教师编制总量动态调节的框架内根据各院系学生人数增设数量不等的劳动教育专业化师资编制。

高校可在本院系或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熟悉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辅导员、负责本科生见习实习的教师中加以培养后选聘。由于受到课时总数的限制,各院系的劳动教育专业化师资数量有限,所以以高校为单位跨院系组建劳动教育课程教研室,是促进他们成长发展的有效组织和机制,也是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本校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组织和机制。

记者:如何健全高校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刘海霞:结合劳动教育实践性与长期性特点,高校可以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档案,客观、全面记录学生参加劳动的过程和结果。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可以在劳动素养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例如,开展行业企业评价、学校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等,综合反映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经历、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学校应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就业推荐的重要参考。

文新华:对大学生劳动素质的评价,应参照大学生学业评价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行客观评价原则。一是对大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参与度、表现和效果等进行评价,即对大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出勤率,从事的工种或岗位的劳动强度、时间,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技能的掌握,以及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等指标进行客观评价。二是对大学生劳动素质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进行大学生毕业后劳动贡献度的追踪评价。

怎样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条件保障

记者: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哪些方面的条件保障?

刘海霞:高校实施劳动教育主要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保障:一是实践基地保障,学校应根据劳动教育需求逐步建好配齐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劳动实践需求;二是师资队伍保障,要根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实施途径,配齐专职必修教师、提升学科和专业教师劳动教育素养,聘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全过程、多渠道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三是经费保障;四是安全保障,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

文新华:《意见》对高校实施劳动教育和开设专门课程科目所需要的条件保障,做出了系统规定。同时,还要建立和加强高校劳动教育专业化师资校外培训的保障,制定并实行高校劳动教育专业化师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政策指导意见,建立和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学业评价,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育督导机构要建立和加强对大学生毕业后的追踪评价。

朱喜坤:要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初期的经费投入及后期的维护和活动经费的投入。鼓励劳动实践基地开展自我造血功能的研发,最终实现自给自足。倡导接受爱心企业的支持与资助,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也以青年学生的专业特长助力企业完成社会责任建设。在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中,要开展供给侧研究,精准对接社会和企业需求。

记者: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应该怎样调动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开展劳动教育?

文新华:《意见》对调动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关键是要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的积极性,在制定校外兼职教师资质标准的同时,对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建立并实行津贴制度;对接受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校外企业或农业生产单位实行适度的经济补偿,并按年度表彰其履行社会责任。

刘海霞: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和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并对参与支持学校劳动教育的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给予表彰或奖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区域内劳动教育资源,例如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基地、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等,建立区域内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资源支持。

高校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调动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学校也可以主动与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等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的机会。

朱喜坤:要建立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满足多样化的劳动教育的实践需求。一是在校园周边,宜从校园向社会拓展,包括周边餐饮行业、超市、宾馆、养老院、居民社区等。二是与青年学生的实习课挂钩,培育劳动实践基地。三是争取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统筹规划,定期拨付经费,在校内圈建或在校外适宜之地,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建设专门的实践基地,同时实现共建共享。四是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常态化社会实践机制。

记者 柴葳 焦以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