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同窗情 他们是咋维系的?

2020-06-08 09:01 新安晚报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6 月,校园里夏意正浓,绿树葱葱。与此同时,天南海北的同学们将各走一方。有人说,毕业意味着分别,很多人毕业后再未谋面。当然,也有毕业后依然保持联系的。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找到几位中老年人,听他们说说毕业后如何维系数十年不变的同窗情谊。

高中三年收获两位挚友

淮北的周萍(化名)阿姨身边有三位亲密的同学,其中两位是她三十多年的挚友,还有一位是她的老公。这也成为她在三年高中生涯里获得的宝贵财富。

上世纪80年代初,周阿姨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淮北一中。那时高考已经恢复,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根植在学子的心里。周阿姨回忆,那个年代大家的思想比较单纯,一个班45个人,男生和女生基本不怎么交流,就连老师分配座位时,为了让大家上课不说话,特意把男生女生分在一起坐。由于住校,大家过的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

“当时我们一个宿舍8 个女孩,大家很谈得来,后来友情一直保持下来的还有两位。”周阿姨说,她们三人组成一个要好的“小团体”,遇到什么事都会互相分享。她回忆起当年一些天真的事情,比如有一位女生谈了恋爱,其他人就会要求她把收到的情书在宿舍里朗读,大家听得乐不可支。

学生时代的友情就这样延续下来。周阿姨说,她们都在淮北工作,另外两位同学去学校做了老师,而她去了企业。“觉得同学情总是最纯粹的,因为没利益冲突,也格外真诚。”哪怕是在选择生活伴侣时,周阿姨还是考虑了自己的同班同学。“其实我们高中时是不怎么说话的,但后来联系多了起来。”周阿姨说,爱人是学半导体的,他会组装收音机送给自己,明明也没问过自己鞋码大小,送来的鞋子大小不差,让她觉得爱人很心细。“以前读书的时候都不会在意这些,如今日子过了三十年,也蛮美好的。”

这些年生活琐碎,为工作拼搏,为生活操劳,可要好的同学和爱人始终在身边,为彼此的人生分忧解难,这是周阿姨感到最欣慰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三个好友里有个人的女儿要做心脏搭桥手术,当时我急坏了,觉得那是发自肺腑的疼,帮着想办法。”在她看来,这种同学情俨然已经变成了友情和亲情,家庭生活可以互相倾诉,不轻易对外撕开的口子,也会展现在她们面前,而这种信任是根植在骨子里的,没有任何怀疑。

这些年,总是会有逢整十年的同学聚会,可去了几次,她就没有再去的想法。“我们同学里有做生意的,有在职场的、官场的,因为职业、地位悬殊,如果同学之间失去真诚,也就很难维系这样的友情。”在她看来,自己和两位同学的情谊是格外的真诚。“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真实的朋友圈,不会把你带到沟里去,任何事情她们都会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当成她们自己的事情来对待。”同学情谊到底是如何维持的?周阿姨坦言,可能真诚是最好的答案。其实这些年她们相聚的时候并不多。2007 年,周阿姨随老公从淮北来到合肥,这样一来大家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但每次见面约在一起,她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哪怕不见面,她们也会互相关心着彼此的生活。前段时间,周阿姨去丹麦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儿子,因为疫情在当地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她们就每天问我,在那里怎么样,觉得心里还是很暖的。”

如今,三十多年的同学情在周阿姨心里已经酿成了一坛老酒,越久越醇厚。在未来的日子里,这坛酒还将继续恒久飘香。

40多年同学情历久弥新

王家唐今年56 岁,家在合肥市蜀山区洪岗社区。回忆起读书时的同学情,他说现在和几个同学间感情依然很好,从毕业到现在一直保持联系。

1978年,王家唐在合肥市第三十二中读初中。“我和班里另外三个同学关系很好,几个人的家都离得不远。”王家唐说,平时四个人上学放学都是一起走,从家里到学校大概需要一个小时,中午也一起走路回家吃饭。“我家离学校比他们远一点,他们都会在家等我一起上学,几个人在路上会打打闹闹,聊聊天,但没有真地闹过矛盾。”

“我们四个人学习成绩都差不多,其中周启标的英语成绩要好一点。”王家唐告诉记者,周启标家离学校相对近一点,每天放学,几个人都会在周启标家写作业,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相互讨论。

到了寒暑假,王家唐说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几个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记得夏天的时候,下午三点多,几个人一起走路去电影院,大概花四十多分钟时间,身上都是汗。那时候电影院条件比现在简陋多了,椅子是木质的。”王家唐说,但对于他们几个人来说,看电影是最高兴的事。当时也不觉得热或者累,几个人一起看电影就很高兴。看完电影,晚上几个人一起走回家。那时候电影票大概一角钱,家里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所以一个暑假只去三四次电影院。

初中毕业后,王家唐和另外三个同学还是在一个学校读高中。“我们四个人都是文科,当时文科有两个班级,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在一个班,还有一个同学在其他班,但我们上学放学还是一起。”王家唐说,有时候谁放学晚一点,大家会等一等然后一起走。

高中毕业后,王家唐和三个好友各自有了工作,但他们一直保持联系。“高中毕业后,周启标去了滁州工作。他工作前两年我们会书信往来,大概一个月写一次信,每次写三四张信纸,主要讲一讲各自的生活,相互关心。”王家唐说,那时候邮票只要8分钱,也不是很贵,一封信三四天就能收到。“总共写了二十多封信,我都整理好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后来彼此有了电话,就很少写信了。”

王家唐告诉记者,初中和高中时,他们几个人互相送了一张小照片留作纪念。“这些照片我都放在桌子上的玻璃下面保存着。但有一次搬家的时候,这些照片和信都不见了,也是很遗憾。”让王家唐最难过的事情,是其中一名同学十几年前去世了。“当时我们是在他去世几天后才知道,打电话给他,他家里人说的。”王家唐说,当时他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吃饭时都哭了。

王家唐说,毕业多年,每年春节几个人都会聚一聚,吃吃饭,叙叙旧。“这么多年时间在变,但我们几个同学之间的感情没有变化,还是像以前一样。”王家唐告诉记者,希望彼此之间的感情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同学情像亲情一样珍贵

今年52 岁的黄求霞是合肥本地人。她有两位相识三十多年的好同学。经过岁月沉淀,在她看来,这种同学情像亲情一样珍贵。

上世纪80 年代,黄求霞和两位同学一起在合肥市第三十八中读书。

“她们两个人的成绩都比我要好一点,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我。”黄求霞说,三个人家离得不远,又在一个班级读书,所以三个人的关系最好。

“初中三年,我们三个人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一起。”黄求霞说,那个年代家里都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每天三个人彼此约好一起上学,放学后即使谁有事也会等着一起回家。黄求霞告诉记者,平时课余活动并不多,最大的娱乐就是溜冰。“我们三个人骑自行车到体育馆溜冰,也没有人教我们,都是自己摸索。”黄求霞说,其实溜冰技术好不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三个人在一起就很快乐。

初中毕业后,黄求霞和其中一名同学上了同一所高中,另一名同学去了其他学校。虽然她们三个人不再像初中那样一起读书,但平时放假还是会经常聚一聚,聊聊天。“生活上遇到什么事情,我们会互相说说。和她们聊天我没有压力。”黄求霞说。

工作多年,三个人都有了各自的家庭。黄求霞说,工作后,平时有空她们三个人都会出来聚一聚。“每年春节,我们三个家庭也会聚一聚。”黄求霞说,今年疫情期间,虽然没有见面相聚,但都打电话关心彼此。“这些年我慢慢觉得我们三个人之间的感情就像亲情一样。”黄求霞告诉记者,有时候三个人隔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但见面后还是感觉很亲切,这种感情是与众不同的。

杨玲 刘泉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见习记者 余康生 记者 陈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