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教育报:新时代如何全面加强劳动教育

2020-04-24 07:20

3月11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洪桥镇的儿童参加植树活动。谭云俸 摄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如何在正确解读的基础上落实《意见》?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有哪些经验值得参考?记者就以上话题对几位《意见》制定的参与者、研究劳动教育的资深学者、北京和地方劳动教育的先行者进行深度访谈,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

访谈嘉宾>>>

徐长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罗建文

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授

李有毅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

方少文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校长

如何准确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记者:檀教授多年来一直呼吁加强劳动教育,并强调其核心是培养劳动价值观,《意见》在此时出台,您如何解读?

檀传宝:此时出台《意见》,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从两方面讲讲。从消极的意义上讲,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一些劳动者没有受到社会充分尊重。劳动被弱化、淡化,这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应该,在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中国更不应该。《意见》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对纠正轻视劳动的倾向是很有利的。

另一方面,不光从消极角度来讲“不得不抓”,关键更在于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必须要抓”的积极角度的理由:当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劳动对于人的意义会变,即从单纯的谋生手段到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创造性。对教育来讲,劳动教育对健康价值观、对全面发展的人的意义,前所未有地突显。

记者: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徐老师认为《意见》的亮点有哪些,想为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划出哪些重点?

徐长发:《意见》亮点纷呈、重点突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育人机制的新表述,使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更鲜明,更简洁,更接地气,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更易于普及和深入人心。

《意见》鲜明地确立了劳动教育是大中小学必修课的课程地位,提出了劳动素养的新要求——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方面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意见》鲜明地提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此外还有许多亮点,如明确了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劳动教育评价等制度安排等。

亮点、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在落实环节上,需要避免形式主义,防止避实就虚、消极应付、敷衍了事走过场情况的出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真功夫。一是需要在细化、实化、接地气上下真功夫。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匠造每一个工作细节,诸如保障能力、安全保障等。二是在统筹协调、强化制度保障上需要下真功夫。“放管服”“废改立”需要走实、走深。三是要在组织领导、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真功夫。劳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各级干部需要敢于担当,需要把落实劳动教育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需要善于在学习中找方法,在问题中找办法,到群众中找想法,在实践中找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劳动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发展下去。

记者:要想开展好劳动教育,首先要正确理解其内涵。区别于过去,“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有哪些明显的特征?要避免哪些理念和原则上的误区?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实施“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突出倡导三种劳动表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特别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增长点。同时要大力发扬三种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注重消除长期存在的污名化、妖魔化体力劳动的偏见,要防止长期存在的对劳动教育泛化、虚化、窄化、矮化、简单化等消极思想意识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全社会需要充分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形成广泛共识,推进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建设。

檀传宝:需要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脑力劳动比重增大,服务性、消费性的劳动比重增大,复合性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比重增大。要注意体力劳动的一面,但不能仅仅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

我曾到浙江一所小学调研,他们的劳动教育开展得较早,也比较受认可,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块地当“开心农场”“农具博物馆”。我认为这些都很好,同时也给了校长一个建议:至少应该把农业科技也引进校园,比如大棚滴灌、智能化耕作,否则学生很容易会理解为劳动就是低端的、原始的体力劳动。

加强劳动教育可能面临哪些普遍问题?

记者:北京十二中有数十年劳动教育的传统,还拥有校办工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坚持开展劳动教育也有十五六年了,本报曾进行专门报道。万事开头难,两位校长能否谈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初期遇到过哪些困难?

李有毅:起初,学校在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中,受限于以往的思维定式和政策文件的表层解读,没有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范畴和实施路径,没有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实践中。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首先调整对劳动的认识,认为劳动的基本任务包含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其次,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劳动和育人的结合。学校将劳动作为一种上位概念融入到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予以统筹安排。再其次,将课程作为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点。2018年起,总校制定劳动教育贯通课程实施方案,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小初高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

方少文:其中一个难点是和家长的沟通。对开展劳动教育,家长一开始是比较冷淡甚至反感的,也有担心使用工具的安全问题。学校首先通过家长会、书信反复沟通,然后请家长轮流参与到劳动课堂中来,让家长感受孩子们对劳动的喜爱与收获,通过孩子们在劳动以后的悄然变化,家长们逐步认可、配合、支持并引领辐射到邻居、同事、亲友中。

记者:尽管有过曲折,但两位校长克服困难,把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坚持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李有毅:应该是学生明显的进步。我们看到,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能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又能感受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培育对劳动者的尊重,可谓益德益智;另一方面,学生在劳动中能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力,可谓益体;学生还可以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感知和创造劳动的美,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实现益美。

方少文:坚持劳动教育为学生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劳动意识大大增强,劳动态度端正;劳动技能大大提高;高年级初步了解了农事劳作和职业技能;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主动为他人着想,为父母分忧,关心社会与环境。节假日或亲友聚会时,能独立做一桌菜的小学生不在少数。

记者:请结合学校的实践,谈谈在劳动教育方面最值得分享的经验和体会有哪些?对照《意见》,下一步有何打算?

李有毅:以往,学校劳动教育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碎片化、随机化、随意化,低水平、重复性的劳动技能教育较多,学生输出劳动较多、获得感不强。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劳动教育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劳动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没有真正回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诉求,也就很难转变劳动教育的薄弱地位。

我们认为,重视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安排课时开设直接的劳动教育课程,而是要在理念上加强“劳动对教育的意义”的认识,并将其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劳动教育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我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注重与其他教育工作的融合和衔接,这也是一种更现实、更高效的思路。通过家校共育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在劳动教育内容上,突出各学校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导向。

我们虽然开展得早,但仍有不断完善的空间。学校现有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重视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的数量”,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足,相应的公示和审核制度也有待改进。另一方面,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开展得尚不充分,措施不够系统,体系有待更加完备,校外资源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合机制还有完善的空间。学校需要将现有的自发的、零散的活动进行梳理,形成典型案例和经验,让劳动教育的开展更加科学、规范。

如何因地制宜安排劳动教育的内容?

记者: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学校,应该如何设计和开展劳动教育?

檀传宝:因地制宜很重要,特别注意两个不同。首先是根据孩子所生活、接受教育的社区、地方的不同去设计。比如不要让地方特别小的城市学校硬开辟校内农场去学农,也不要让大山深处的孩子一开始就学设计机器人。留守儿童帮助老人做点儿家务就是很好的,老师发现就应大力表扬,这就是孝敬老人的德育,也是劳动教育;学校周围就是农地,那么就带去学习;城市的学生可以去追踪快递小哥的一天,北京中关村的孩子可以去中科院的实验室参访,这样开展就很容易操作。

其次要根据教育类型的不同。比如,幼儿园不能指望孩子正经八百地劳动,让他有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能自理就很不错。职业学校更特殊,有专门工匠精神的课,有大量见习实习的机会,可以说天天都是劳动教育,就应当考虑是否要跟普通学校有所区别。大学里开展劳动教育也要特别注意,是否应该区别于中小学阶段的体验式教育,而是和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脑力劳动比重,并对社会上与劳动相关的问题、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比如明星偷税漏税问题等,去讨论去反思。

罗建文:我举一些例子,学校可根据环境条件和季节特征适时开展。例如,农村中小学适时开展的内容可以考虑:家务劳动、学习生活环境整理、农作物认知、农业生产体验、春季播种和秋季收获体验、美丽乡村建设认知、农村孤寡老人和五保户服务、乡村环境保护、校园美化净化和社区志愿服务等。城市中小学则可以考虑:家务劳动、学习生活环境整理、社区公益性服务、大型集体活动的志愿服务、慈善机构和慈善对象的慰问、工厂或车间生产认知、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采访、企业生产体验、城市垃圾处理的认知性调查、城市环境保护志愿劳动、贫困居民和困难群体慰问、校园社区小区的美化绿化、城市社区可再生资源回收等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的劳动教育。

记者:请两位校长谈谈不同年级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

李有毅:《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劳动教育”贯通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制定了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根据校区特色和学段、年级特点分解为具体目标,并落实到可操作性的课程内容上。

小学低年级进行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如自编“劳动操”。在语文课开设“我的事情自己做”专题,包含绘本、诗歌、儿歌等内容。小学高年级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如“垃圾分类减量”教育,“开心农场”种植等。

初中年级注重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如开展家政技能学习月度主题活动。在校内设“校园劳动责任岗”,培养责任意识。在学农中参加生产劳动,锻炼意志品质。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小卫星的研发制作、机器人的设计及试运行等创造性劳动,激发创造的热情。

高中年级是在劳动知识、技能、习惯的培养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意识。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职业体验、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将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储备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力。

方少文:2016年以前,我校只是开展零星的劳动教育活动,比如小交警、食堂小当家、穿戴比赛、农事劳作体验等,有一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但收效甚微。2016年开始,我校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构建,进入了课程,有专门的教室、固定的课时、专业的师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并有了完整的评价体系。

我们规划建设了4间劳动教育专业教室:陶艺教室(一、二年级)、木工教室和缝纫与手工教室(三、四年级)、厨艺教室(五、六年级)。四类课程每周安排两节时,两节连排、隔周上课。一、二年级陶艺课由学校两位美术老师担任,三、四年级木工课、缝纫与手工课聘请校外老师担任,五、六年级厨艺课由学校综合教研大组长专任。

记者:从以上建议中,是否可以总结一句,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应孤立地开展,而是应该跟很多科目、很多校内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檀传宝:我认为是的。为劳动教育增加一个课时是对的,但不能光指望那一门课的时间纸上谈兵。劳动教育在几乎所有科目里都可以存在,在所有的学习中都可以强化,不能跟其他的科目割裂开来,这样效果有限,而且会让劳动教育更广阔的空间消失了。更不能搞一些热闹的、场面性的活动就了事,一定要扎实开展全方位的劳动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如何设计行动方案?

记者:《意见》已经印发,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如何作为?

徐长发: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劳动教育的大政方针已定,目标要求非常明确,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雷厉风行、积极行动,指导督办。基层学校需要主动作为、抓好落实,一抓到底,抓出实效。一是对《意见》的深入宣传学习要行动起来,要真学真信真用真落实,提高认识,统一认识。二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积极利用“五一”劳动节、植树节、校园劳动节、地方农民节、丰收节、非遗传承节、传统手工艺比赛等活动,营造良好健康、文明进步的劳动文化氛围。三是要把劳动教育优秀的典型学校树起来,以点带面,认真总结梳理成功的经验加以传播推广。四是对已有的劳动教育场所、设备、器材、耗材、教材要用起来,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充实。五是劳动教育新的工作思路、设想要规划设计出来,试验起来,科研、教研要密切跟进。六是支撑支持劳动教育的社会资源要真实地组织动员起来,集中力量聚焦攻关,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罗建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例如在设计阶段,中小学以县级教育行政单位牵头,高等教育阶段以高校为牵头单位,针对各学段实际情况,以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教材资源。或者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专项研究”,向全社会招标立项,提出明确的课程要求和教育内容,设计具体而详细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案,配置必要的劳动教育设施场地、器材和工具等,照顾城乡特点和学段特征,开发设计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又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方案。例如小学阶段以生活性家务劳动和认知性生活劳动课程为主,中学阶段以志愿性服务劳动和社区服务性体验劳动为主,大学阶段以生产性认知劳动、生产性体验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教育为主,开发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案,以保证各学段在规定的“劳动教育课时”内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劳动教育。

记者:谈完教育行政部门,再谈谈学校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让《意见》落地?

徐长发:学校一头连着学生家庭,一头连着社会,劳动教育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抓中间带两边,学校是最终的操盘手,发挥着主导作用。建立贯穿机制,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学校这个层面去看问题、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校的主导作用还是关键的。学校劳动教育的精准实施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课程化原则;二是项目化原则;三是劳动技能结构化原则;四是劳动内容教育化原则;五是实践操作规范化原则;六是成果评价可视化原则。

罗建文:首先必须狠抓领导班子,无论从认识劳动教育思想的引领、劳动教育政策机制的制定、教育资源的组织配置,还是课程设置和计划实施,都取决于领导干部重视与否。

抓好第一步,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开展了。例如,加强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正确思想认知,形成劳动教育的理性自觉和育人共识;在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和落实,比如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留足课时,配备良好师资、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场地,设计和开发教材和教学课堂,规定相应的教学要求和具体而灵活的教学内容;还应注意,必须建立起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和行政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去。

0

3月11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洪桥镇的儿童参加植树活动。谭云俸 摄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如何在正确解读的基础上落实《意见》?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有哪些经验值得参考?记者就以上话题对几位《意见》制定的参与者、研究劳动教育的资深学者、北京和地方劳动教育的先行者进行深度访谈,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

访谈嘉宾>>>

徐长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罗建文

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授

李有毅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

方少文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校长

如何准确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记者:檀教授多年来一直呼吁加强劳动教育,并强调其核心是培养劳动价值观,《意见》在此时出台,您如何解读?

檀传宝:此时出台《意见》,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从两方面讲讲。从消极的意义上讲,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一些劳动者没有受到社会充分尊重。劳动被弱化、淡化,这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应该,在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中国更不应该。《意见》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对纠正轻视劳动的倾向是很有利的。

另一方面,不光从消极角度来讲“不得不抓”,关键更在于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必须要抓”的积极角度的理由:当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劳动对于人的意义会变,即从单纯的谋生手段到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创造性。对教育来讲,劳动教育对健康价值观、对全面发展的人的意义,前所未有地突显。

记者: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徐老师认为《意见》的亮点有哪些,想为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划出哪些重点?

徐长发:《意见》亮点纷呈、重点突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育人机制的新表述,使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更鲜明,更简洁,更接地气,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更易于普及和深入人心。

《意见》鲜明地确立了劳动教育是大中小学必修课的课程地位,提出了劳动素养的新要求——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方面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意见》鲜明地提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此外还有许多亮点,如明确了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劳动教育评价等制度安排等。

亮点、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在落实环节上,需要避免形式主义,防止避实就虚、消极应付、敷衍了事走过场情况的出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真功夫。一是需要在细化、实化、接地气上下真功夫。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匠造每一个工作细节,诸如保障能力、安全保障等。二是在统筹协调、强化制度保障上需要下真功夫。“放管服”“废改立”需要走实、走深。三是要在组织领导、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真功夫。劳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各级干部需要敢于担当,需要把落实劳动教育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需要善于在学习中找方法,在问题中找办法,到群众中找想法,在实践中找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劳动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发展下去。

记者:要想开展好劳动教育,首先要正确理解其内涵。区别于过去,“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有哪些明显的特征?要避免哪些理念和原则上的误区?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实施“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突出倡导三种劳动表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特别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增长点。同时要大力发扬三种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注重消除长期存在的污名化、妖魔化体力劳动的偏见,要防止长期存在的对劳动教育泛化、虚化、窄化、矮化、简单化等消极思想意识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全社会需要充分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形成广泛共识,推进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建设。

檀传宝:需要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脑力劳动比重增大,服务性、消费性的劳动比重增大,复合性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比重增大。要注意体力劳动的一面,但不能仅仅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

我曾到浙江一所小学调研,他们的劳动教育开展得较早,也比较受认可,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块地当“开心农场”“农具博物馆”。我认为这些都很好,同时也给了校长一个建议:至少应该把农业科技也引进校园,比如大棚滴灌、智能化耕作,否则学生很容易会理解为劳动就是低端的、原始的体力劳动。

加强劳动教育可能面临哪些普遍问题?

记者:北京十二中有数十年劳动教育的传统,还拥有校办工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坚持开展劳动教育也有十五六年了,本报曾进行专门报道。万事开头难,两位校长能否谈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初期遇到过哪些困难?

李有毅:起初,学校在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中,受限于以往的思维定式和政策文件的表层解读,没有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范畴和实施路径,没有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实践中。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首先调整对劳动的认识,认为劳动的基本任务包含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其次,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劳动和育人的结合。学校将劳动作为一种上位概念融入到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予以统筹安排。再其次,将课程作为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点。2018年起,总校制定劳动教育贯通课程实施方案,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小初高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

方少文:其中一个难点是和家长的沟通。对开展劳动教育,家长一开始是比较冷淡甚至反感的,也有担心使用工具的安全问题。学校首先通过家长会、书信反复沟通,然后请家长轮流参与到劳动课堂中来,让家长感受孩子们对劳动的喜爱与收获,通过孩子们在劳动以后的悄然变化,家长们逐步认可、配合、支持并引领辐射到邻居、同事、亲友中。

记者:尽管有过曲折,但两位校长克服困难,把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坚持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李有毅:应该是学生明显的进步。我们看到,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能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又能感受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培育对劳动者的尊重,可谓益德益智;另一方面,学生在劳动中能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力,可谓益体;学生还可以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感知和创造劳动的美,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实现益美。

方少文:坚持劳动教育为学生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劳动意识大大增强,劳动态度端正;劳动技能大大提高;高年级初步了解了农事劳作和职业技能;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主动为他人着想,为父母分忧,关心社会与环境。节假日或亲友聚会时,能独立做一桌菜的小学生不在少数。

记者:请结合学校的实践,谈谈在劳动教育方面最值得分享的经验和体会有哪些?对照《意见》,下一步有何打算?

李有毅:以往,学校劳动教育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碎片化、随机化、随意化,低水平、重复性的劳动技能教育较多,学生输出劳动较多、获得感不强。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劳动教育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劳动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没有真正回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诉求,也就很难转变劳动教育的薄弱地位。

我们认为,重视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安排课时开设直接的劳动教育课程,而是要在理念上加强“劳动对教育的意义”的认识,并将其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劳动教育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我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注重与其他教育工作的融合和衔接,这也是一种更现实、更高效的思路。通过家校共育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在劳动教育内容上,突出各学校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导向。

我们虽然开展得早,但仍有不断完善的空间。学校现有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重视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的数量”,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足,相应的公示和审核制度也有待改进。另一方面,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开展得尚不充分,措施不够系统,体系有待更加完备,校外资源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合机制还有完善的空间。学校需要将现有的自发的、零散的活动进行梳理,形成典型案例和经验,让劳动教育的开展更加科学、规范。

如何因地制宜安排劳动教育的内容?

记者: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学校,应该如何设计和开展劳动教育?

檀传宝:因地制宜很重要,特别注意两个不同。首先是根据孩子所生活、接受教育的社区、地方的不同去设计。比如不要让地方特别小的城市学校硬开辟校内农场去学农,也不要让大山深处的孩子一开始就学设计机器人。留守儿童帮助老人做点儿家务就是很好的,老师发现就应大力表扬,这就是孝敬老人的德育,也是劳动教育;学校周围就是农地,那么就带去学习;城市的学生可以去追踪快递小哥的一天,北京中关村的孩子可以去中科院的实验室参访,这样开展就很容易操作。

其次要根据教育类型的不同。比如,幼儿园不能指望孩子正经八百地劳动,让他有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能自理就很不错。职业学校更特殊,有专门工匠精神的课,有大量见习实习的机会,可以说天天都是劳动教育,就应当考虑是否要跟普通学校有所区别。大学里开展劳动教育也要特别注意,是否应该区别于中小学阶段的体验式教育,而是和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脑力劳动比重,并对社会上与劳动相关的问题、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比如明星偷税漏税问题等,去讨论去反思。

罗建文:我举一些例子,学校可根据环境条件和季节特征适时开展。例如,农村中小学适时开展的内容可以考虑:家务劳动、学习生活环境整理、农作物认知、农业生产体验、春季播种和秋季收获体验、美丽乡村建设认知、农村孤寡老人和五保户服务、乡村环境保护、校园美化净化和社区志愿服务等。城市中小学则可以考虑:家务劳动、学习生活环境整理、社区公益性服务、大型集体活动的志愿服务、慈善机构和慈善对象的慰问、工厂或车间生产认知、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采访、企业生产体验、城市垃圾处理的认知性调查、城市环境保护志愿劳动、贫困居民和困难群体慰问、校园社区小区的美化绿化、城市社区可再生资源回收等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的劳动教育。

记者:请两位校长谈谈不同年级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

李有毅:《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劳动教育”贯通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制定了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根据校区特色和学段、年级特点分解为具体目标,并落实到可操作性的课程内容上。

小学低年级进行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如自编“劳动操”。在语文课开设“我的事情自己做”专题,包含绘本、诗歌、儿歌等内容。小学高年级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如“垃圾分类减量”教育,“开心农场”种植等。

初中年级注重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如开展家政技能学习月度主题活动。在校内设“校园劳动责任岗”,培养责任意识。在学农中参加生产劳动,锻炼意志品质。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小卫星的研发制作、机器人的设计及试运行等创造性劳动,激发创造的热情。

高中年级是在劳动知识、技能、习惯的培养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意识。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职业体验、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将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储备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力。

方少文:2016年以前,我校只是开展零星的劳动教育活动,比如小交警、食堂小当家、穿戴比赛、农事劳作体验等,有一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但收效甚微。2016年开始,我校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构建,进入了课程,有专门的教室、固定的课时、专业的师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并有了完整的评价体系。

我们规划建设了4间劳动教育专业教室:陶艺教室(一、二年级)、木工教室和缝纫与手工教室(三、四年级)、厨艺教室(五、六年级)。四类课程每周安排两节时,两节连排、隔周上课。一、二年级陶艺课由学校两位美术老师担任,三、四年级木工课、缝纫与手工课聘请校外老师担任,五、六年级厨艺课由学校综合教研大组长专任。

记者:从以上建议中,是否可以总结一句,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应孤立地开展,而是应该跟很多科目、很多校内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檀传宝:我认为是的。为劳动教育增加一个课时是对的,但不能光指望那一门课的时间纸上谈兵。劳动教育在几乎所有科目里都可以存在,在所有的学习中都可以强化,不能跟其他的科目割裂开来,这样效果有限,而且会让劳动教育更广阔的空间消失了。更不能搞一些热闹的、场面性的活动就了事,一定要扎实开展全方位的劳动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如何设计行动方案?

记者:《意见》已经印发,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如何作为?

徐长发: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劳动教育的大政方针已定,目标要求非常明确,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雷厉风行、积极行动,指导督办。基层学校需要主动作为、抓好落实,一抓到底,抓出实效。一是对《意见》的深入宣传学习要行动起来,要真学真信真用真落实,提高认识,统一认识。二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积极利用“五一”劳动节、植树节、校园劳动节、地方农民节、丰收节、非遗传承节、传统手工艺比赛等活动,营造良好健康、文明进步的劳动文化氛围。三是要把劳动教育优秀的典型学校树起来,以点带面,认真总结梳理成功的经验加以传播推广。四是对已有的劳动教育场所、设备、器材、耗材、教材要用起来,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充实。五是劳动教育新的工作思路、设想要规划设计出来,试验起来,科研、教研要密切跟进。六是支撑支持劳动教育的社会资源要真实地组织动员起来,集中力量聚焦攻关,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罗建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例如在设计阶段,中小学以县级教育行政单位牵头,高等教育阶段以高校为牵头单位,针对各学段实际情况,以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教材资源。或者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专项研究”,向全社会招标立项,提出明确的课程要求和教育内容,设计具体而详细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案,配置必要的劳动教育设施场地、器材和工具等,照顾城乡特点和学段特征,开发设计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又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方案。例如小学阶段以生活性家务劳动和认知性生活劳动课程为主,中学阶段以志愿性服务劳动和社区服务性体验劳动为主,大学阶段以生产性认知劳动、生产性体验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教育为主,开发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案,以保证各学段在规定的“劳动教育课时”内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劳动教育。

记者:谈完教育行政部门,再谈谈学校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让《意见》落地?

徐长发:学校一头连着学生家庭,一头连着社会,劳动教育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抓中间带两边,学校是最终的操盘手,发挥着主导作用。建立贯穿机制,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学校这个层面去看问题、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校的主导作用还是关键的。学校劳动教育的精准实施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课程化原则;二是项目化原则;三是劳动技能结构化原则;四是劳动内容教育化原则;五是实践操作规范化原则;六是成果评价可视化原则。

罗建文:首先必须狠抓领导班子,无论从认识劳动教育思想的引领、劳动教育政策机制的制定、教育资源的组织配置,还是课程设置和计划实施,都取决于领导干部重视与否。

抓好第一步,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开展了。例如,加强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正确思想认知,形成劳动教育的理性自觉和育人共识;在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和落实,比如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留足课时,配备良好师资、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场地,设计和开发教材和教学课堂,规定相应的教学要求和具体而灵活的教学内容;还应注意,必须建立起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和行政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去。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