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南京大学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

2020-09-02 10:20

专业学位研究生如何培养?自教育部2010年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以来,这一难题困扰着多所高校。南京大学在总结校外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

校外平台:专硕培养的重要场所

“校外产学研平台具有紧追行业前沿、研发力量充足、创新实践丰富、创业载体众多等优势,是培养学生行业适应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的理想场所。”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陈金干认为。

2010年8月,以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李爱民团队领衔,由南京大学与盐城市政府共建的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落户江苏盐城环保高新区。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如今的南大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建立了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及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实体,开设了省内外近10个园区驻点服务平台,成为高校产学研一体实践的鲜活样本。

迄今为止,研究院已承担了4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2项省部级奖项,充分发挥了产学研平台优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工程硕士。从实习实训基地到联合培养基地再到协同培养基地,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

协同培养:区别化施教的理想模式

2019年,研究院构建并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升级版——协同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六双”制,即学生通过“双选择、双导师、双课堂、双身份、双考核、双资助”方式,在完成为期一年的在校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进入协同培养基地接受两年的实践实训与创新创业教育。

“进团队、进平台、进项目”是协同培养的施教路径。这“三进”创造了接触社会、了解行业需求、投身科技研发活动的环境,让培养对象以在校学生与单位准研究人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课题研究、工程设计和施工、园区与企业环境管理服务以及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等。

记者采访期间,恰逢南京大学2018级、2019级专业硕士汤海洋、钟红利在实践导师张洋阳的指导下,驻研究院就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问题进行科研实践。汤海洋感叹道:“能在研究院学习实践,对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帮助很大。”

模式价值:校地双赢的有益探索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协同培养研究生工作,不仅开辟了一块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的“试验田”,而且拓展了校地合作空间,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认同。

正如盐城市亭湖区委常委、环保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祁新桐所言:“协同培养研究生丰富了环保高新区的建设内涵,来盐接受培养增加了研究生们对地方的认知和情感,提高了他们在盐就业创业的概率。”

不久前,经组织专家考察认证,南京大学批准环境学院按“六双”协同培养模式招收50名新生,分别在盐城、宜兴、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三个基地同时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

全国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汪霞评价道:“南大盐城环保院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的目标取向更加贴近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定位,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的路径。”

(本报记者 刘已粲 本报通讯员 陈向远 顾国华)

0

专业学位研究生如何培养?自教育部2010年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以来,这一难题困扰着多所高校。南京大学在总结校外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

校外平台:专硕培养的重要场所

“校外产学研平台具有紧追行业前沿、研发力量充足、创新实践丰富、创业载体众多等优势,是培养学生行业适应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的理想场所。”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陈金干认为。

2010年8月,以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李爱民团队领衔,由南京大学与盐城市政府共建的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落户江苏盐城环保高新区。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如今的南大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建立了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及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实体,开设了省内外近10个园区驻点服务平台,成为高校产学研一体实践的鲜活样本。

迄今为止,研究院已承担了4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2项省部级奖项,充分发挥了产学研平台优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工程硕士。从实习实训基地到联合培养基地再到协同培养基地,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

协同培养:区别化施教的理想模式

2019年,研究院构建并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升级版——协同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六双”制,即学生通过“双选择、双导师、双课堂、双身份、双考核、双资助”方式,在完成为期一年的在校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进入协同培养基地接受两年的实践实训与创新创业教育。

“进团队、进平台、进项目”是协同培养的施教路径。这“三进”创造了接触社会、了解行业需求、投身科技研发活动的环境,让培养对象以在校学生与单位准研究人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课题研究、工程设计和施工、园区与企业环境管理服务以及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等。

记者采访期间,恰逢南京大学2018级、2019级专业硕士汤海洋、钟红利在实践导师张洋阳的指导下,驻研究院就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问题进行科研实践。汤海洋感叹道:“能在研究院学习实践,对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帮助很大。”

模式价值:校地双赢的有益探索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协同培养研究生工作,不仅开辟了一块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的“试验田”,而且拓展了校地合作空间,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认同。

正如盐城市亭湖区委常委、环保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祁新桐所言:“协同培养研究生丰富了环保高新区的建设内涵,来盐接受培养增加了研究生们对地方的认知和情感,提高了他们在盐就业创业的概率。”

不久前,经组织专家考察认证,南京大学批准环境学院按“六双”协同培养模式招收50名新生,分别在盐城、宜兴、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三个基地同时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

全国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汪霞评价道:“南大盐城环保院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的目标取向更加贴近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定位,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的路径。”

(本报记者 刘已粲 本报通讯员 陈向远 顾国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