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我国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将推进乡村振兴计划。乡村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需要大量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乡村教育则承载着乡村振兴传承、发展乡村文化和培养乡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作为乡村教育,要在这个历史的机遇下,主动作为,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教育合力,振兴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社会环境是乡村教育成长的土壤,乡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和高度会受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制约。乡风正,则校风正。优秀的乡风民俗既要历史的沉淀,也要乡村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更需乡村教育去孕育。环境的转变与乡村教育一样不是一时之功,需久久为功。应多方发力,为乡村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办学环境。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源源不断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乡村教育要基于乡村环境、家庭教育水平、办学能力等因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教育观是先导,是引导教育的发展方向。结合乡村环境的特点,体现乡村教育的特色,基于乡村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教育,也就没有幸福的学生。目前乡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均影响乡村教育的发展。“世界那么大,让他们去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的眼界决定了境界。教师的境界高了,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就有了成就感和发展的动力。学生是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振兴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五育”并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乡村教育要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加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对学生的健康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一个人品德、气质和习惯。习总书记强调:加强家庭、家风和家教建设……,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为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乡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制约乡村教育的质量,也影响乡村孩子的发展水平,因此乡村教育既要担当培养学生的任务,也要引导和指导乡村家庭教育,只有家校共育,才能共筑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引导家庭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目标,合适的期望值,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引导家长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指导家长科学的育儿方法。
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会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陈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