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国家领导人来到金寨,高度评价道:“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金寨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
前不久,观看了《十万英烈铸两源》红色专题片,我对领导人高屋建瓴的定论,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金寨革命起步早。
1920年秋,进步青年徐守西、刘长青等人在时属霍山县的燕子何(现金寨境内)成立燕溪小学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宣传革命思想。
1924年秋天,詹谷堂经由苏联留学回国的金寨县第一位共产党员、他的学生蒋光慈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他在汤家汇镇笔架山农校成立金寨县境内的第一个党小组,后扩大为党支部;该支部主要成员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漆海峰、李声武等党员均是立夏节起义的骨干。
金寨创建的红军队伍多。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金寨县境内先后创建了12支主力红军队伍,是全国之最,而同期其他根据地最多5支,如江西吉安、永新两县各4支,福建长汀5支、龙岩4支,湖南平江5支,湖北红安5支,陕西子长县5支,四川旺苍4支。当时,金寨境内仅30万人口,就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大多血洒疆场,留下姓名的烈士仅11,093人;父子同参军,兄妹齐上阵,一家三代都去当红军的比比皆是,可谓是: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乡乡有将军,山山有忠骨,处处有遗迹,人人有故事。
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18个集团军中,6个集团军有着金寨红军的血脉。金寨人民以“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史诗中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金寨县是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队伍的主要基地。
四支长征队伍中,其中两支一一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均从金寨走出。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四个师西进川陕边区。这四个师中,除红10师外,有三个师是在金寨组建的:由立夏节起义后在斑竹元组建的红32师演变的红四军11师,由六霍起义后在流波䃥组建了红33师和后来在金寨组建的第2教导师演变的红四军12师,以及在麻埠镇组建的红25军73师。这四个师经过两年多的苦战,打败了2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歼敌6万多人,创建了22个县500多万人口的川陕边区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由开始的四个师2万多人发展为5个军12个师8万多人。同时,受中央指示,先后两次派军南下接应红一、二方面军进入川西北上。红军长征的胜利,金寨人民子弟兵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25军是四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也是唯一一支没有减员而且增员的队伍。到达陕北的第二天,红25军立即和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27军组成了红15军团,红25军军长徐海东任军团长;接连打了劳山和榆林桥两个大胜仗,占领了陕北重镇延安,为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进军陕北、创建陕北根据地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基地。毛泽东评价道:“徐海东部队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称红25军“为革命立了大功”。
金寨县是鄂豫皖苏区的中心区域。
随着革命势力的壮大,鄂豫皖苏区发展为拥有4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350万、红军战士4.5万人、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它辖三个行政道区,除鄂东道区设在湖北红安县七里坪外,另外两个道区设立在金寨境内的汤家汇镇和金家寨镇(后迁麻埠镇)。苏区内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经验,对鄂豫皖苏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诞生于金寨果子园、歌颂苏维埃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唱响全国,至今仍是中国红歌的经典之作。
金寨县还是抗战时期安徽省抗日救亡中心。
抗战时,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及21集团军军部迁往金家寨,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后改为中共鄂豫皖边区党委)皖西省委、中共立煌中心县委与之开展统战工作,对推动国民党抗战,金寨免于沦陷,立下了赫赫功绩。
金寨县是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中心。
1947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建立前线总指挥部,中共中央中原局也在此办公。金寨人民再次参军参战,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在60天的淮海战役中,金寨人民倾囊而出,出人,出物,出力。淮海战役的大胜利,奠定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金寨人民功不可没。
金寨县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
建国初期,金寨县有59人获评共和国开国将军,全国第2位(第一为湖北红安县,61位将军)。其中洪学智将军先后于1955年、1988年两次荣获“上将”称号,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奇迹。这些将军们在解放前征战四方,功勋卓著;解放后在抗美援朝、中印、中苏中越边界保卫战中屡建奇功,为保护祖国安全、人民幸福、社会发展,金寨籍军人作出了巨大贡献。
金寨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一代又一代金寨人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习总书记说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金寨当之无愧。
每到春天,大别山漫山遍野杜鹃红。因为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烈士的鲜血,这血染的风采滋润了每一株杜鹃的鲜艳。
( 金寨二中 李兴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