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果说课堂是理论知识的海洋,那么社团则是实践探索的天堂。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对广大高校学生的知识、技能乃至人格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位置。为迎接建党 100 周年,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媒云校校通特推出高校优秀社团系列报道,希望对社团教育、管理和创新模式等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实践。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是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之时首任校长郭沫若定下的校训,这八个字激励着一代代科大学子,心怀一颗爱国爱党的忠心,在科学的领域不断钻研深究。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从这个校园里走出了千千万万的科学工作者,其中不乏两院院士,这也让中科大喜提了“千生一院士“的光荣称号,如今的中科大已经是位于世界前列的理工类名校。
在这所学校中,满是对科学技术痴迷和擅长的师生,但这群在外人眼里看起来耿直木讷的理工生,却也有着对民族音乐的一份热情。2002年的冬天,几个民乐爱好者聚在一起,申请创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民族乐团,并定下英文名Nationalities Music Orchestra of USTC (NMOU),取NMOU的中文谐音“凝眸”作为乐团的昵称。刚成立的乐团人数不多但五脏俱全,兼具了吹管、拉弦、弹拨、打击四个声部,并于2003年中秋举办了首次专场音乐会——“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专场音乐会。就这样,中科大学生民族乐团诞生了,乐团宗旨为“立足学校服务师生,传承发扬民族音乐”,常年开展民族音乐实践、展现个人才华,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借由形式丰富的演奏演出活动、民乐沙龙等弘扬民乐文化,充实师生课余生活,至今走过19个年头,风雨兼程发展壮大。
今天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民族乐团,是一个编制完整、技术精湛、底蕴雄厚的现代民族管弦乐队。拥有现役团员100人,均为中科大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具备吹管、拉弦(含低音)、弹拨、打击四个声部,且每个声部内部的高中音组俱全,如拉弦声部含有从高音组的高胡、板胡,次高音组的二胡,到中音组的中胡,以及低音组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逐渐壮大的队伍带来的是更加精彩绝伦的音乐会,自2003年第一场音乐会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19场大型音乐会,场场座无虚席好评如潮,曲目内容充实饱满涉及独奏、重奏、协奏、民族管弦乐等多种形式。除了音乐会,民乐团也长期参与各类校级晚会的演出,演奏了《庆典序曲》、《瑶族舞曲》等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曲目。在中科大每年举办的国际夏令营、学术会议上也都不乏民乐团的身影,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努力奉献着自己的微薄力量。此外,民乐团还多次受邀前往北京、安徽大剧院等校外地点演出,受到了专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台湾指挥家、作曲家苏文庆先生,曾多次将《台湾追想曲》、《燕子》、《天地星空》的谱子无偿赠予民乐团演出,其中在2015年民乐团音乐会上演奏的二胡协奏曲《燕子》是该曲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演,并获得好评。更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世界著名指挥家张锐老师接受了民乐团的邀请并对《秦兵马俑幻想曲》的演奏进行了现场指导。在同年举办的“关山月明”音乐会上,彭修文大师的这首大型高难度民族管弦乐《秦兵马俑幻想曲》的成功演奏,标志着民乐团诠释大型作品能力有了重大突破。民乐团曾凭借此曲在安徽电视台获得“国乐有传人”的称号,并在长三角(国际)民族乐队展演中获得“优秀团队奖”。
被疫情搁置的2020年专场音乐会虽迟到但未缺席,2021年的元旦民乐团承办了中科大2021年新年音乐会。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曲目演出,得到了校长书记的肯定。校长包信和院士评价道:“在我心中,你们就是专业的!”
六十多年的发展,“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依然深入每个科大学子的心中,而民乐团也将这一专注、认真的态度带到了民族音乐的领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民乐团排练了《大寨红花遍地开》等红色赞歌,为中国共产党庆生。民乐团会一直怀揣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铭记着将民族音乐传承发扬的使命,践行红专精神,坚持凝眸民乐。
2019年“关山月明”专场音乐会合照,著名竹笛演奏家陈惠龙、琵琶演奏家潘嫦清、柳琴演奏家余皓到场观看演出。
2019年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世界著名指挥家张锐老师中国科大学生民乐团团员合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与科大民乐团拉弦声部演奏员合影
(中国科技大学学生民乐团 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