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合肥皖智中学:“在皖智,读懂教育”

2019-06-27 20:40

 教育是一部大书,翻了三十余年,不敢说完全读懂。皖智,犹如这部大书的注脚,到皖智半年,遇见这里的每一个人,见证这里的每一件事,我渐渐读懂一二。

教育,是对人的成全。

“教育是对人的成全”,多么庄严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期许,我曾经一直沉浸于第一次听到时的感动之中,只有来到皖智才切身感受到它踏实的践行与朴素的坚守。作为一个老教师,惭愧的是我们总是关注着如何成全一个人、成全一个怎样的人的宏大思考,似乎很少关注把一个怎样的人成全之。耳闻目睹了诸多名校的所谓崛起所谓神话,有一天忽然发觉那其实又是一个怎样的谎言,通过各种政策资源网罗优秀出身优质启蒙的孩子,比及三年美其名曰成全英才,这是怎样的贪天之功啊,究竟是谁成全了谁?更为细思恐极的是,多少名校眼光向下,把那些出身贫寒启蒙缺失的孩子作为成全的关切?我们这些60、70后一代都深知输在起跑线上的无辜与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曾多么渴望教育的春风惠及我们贫寒的家庭无助的父母。我们没有做错什么,我们只是缺少一个公平的机会和平台。然而,名校热衷的是锦上添花,这是社会不公平的又一次挤压。

皖智的事业是雪中送炭。三年前,我们迎来的是那些来自山沟田野工矿商场无缘名校又满怀不屈的孩子,我们背负起那些辛苦劳作职场打拼无力关照孩子而又奋力托举的家长的希望。我们的眼光有教无类,我们的情怀朴素坚毅,我们成全的是孩子的不屈梦想,百姓对幸福的希冀,教育的公平与社会的和谐。如今,“不上一六八,就上皖智中学”渐入人心,这里已经成为省城百姓为孩子读书求学寻得的一个好去处。

皖智,在中国,为百姓,办一所好学校。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怀坚守,皖智倡导奉行的是以“尊重”为核心的文化,即“骨子里尊重老师、心底处尊重家长、灵魂上尊重学生”,“尊重”的基本内涵是尊敬、重视,这种尊重就是成全,不仅是成全每一个学生,更是成全其身后的家庭,也是对老师自身的成全。

这才是完整的教育,这才是学校的责任,这才是对人的成全。

课程,是学校的产品。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一切理念的实施、愿景的达成都集中落实到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中。这也是新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但奇怪的是我所见识到的所谓名校的课程建设很多都是玩概念、凑名目,为的是架上有书、墙上有图,应付检查时“我有”,对外鼓吹时“很美”,很少有接地气、重实际、真在用的校本课程。

“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其拉丁词源“currere”的本义是“跑”,其名词化的意义是“跑道”,于是,“课程”又被定义为“学习的进程”,包括名词性的静态的、预设的轨“道”义,以及动词性的动态的“跑”的过程与体验。按照钟启泉教授的观点,学校课程并非单纯预设的“跑道”,而是沿着“跑道”跑的过程。(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照此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价值是服务于助力于学生“学习的进程”,从实际出发,在紧要处发力。

皖智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但我们的定位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在课程建设上更是“加勉力之趋,致强健之势”,努力组织力量打造皖智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我所熟知的语文学科为例,积极开展校本微课题研究,正着力建立《新课程单元教学课案体系》,着眼于三年规划创建《高中作文入格训练基础教程》,努力探索《高三备考体系的重建》。尤其,《新课程同步群读任务书》已经初具规模,分级试用。这是一本着眼于应试的、立足于课堂的,为教、为学、为考的读本,优化教程,重建学程,对标考程,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切近的资源支持,立足于课之前、堂之外,为学堂推开一扇窗,指示一个广泛而新颖的阅读广场,为文本解读开掘纵深,为思想磨砺搭建平台,为语言修养营造居所,为写作训练提供范式,为应试阅读准备场景。

课程建设是一系列浩大的工程,皖智人正以“朝不勉力务进,夕无见功”的精神贴地飞行。

课堂,是教学的根本。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是学校的根本,这是常识。但常识的落实并非易事,我们皖智必须面对的是,目前的生源不是一流的,教师大多还年轻,所以,我们玩不起那些高大上的概念。也许,多数家长更信赖所谓老教师,理由是“有经验”,就我本人而言,三十余年体制内的课堂经验可以告诉你的真相是,老未必就更有经验,经验未必就靠谱。许多混体制的教师其实只是把一年的经验重复了若干年,凭着一张发黄的旧船票送往迎来几十年;更糟糕的是这些陈年旧历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大趋势新一代孩子的成长所需。用昨天的经验教今天的孩子去应对明天的高考未来的世界,在逻辑上就很荒诞。环顾当下的社会,无论哪个行业都在“弃老”,唯独教育在“念旧”,从趋势看就是悖逆。

皖智的课堂绽放着青春、活力和希望。为了每一个课堂都有精彩绽放,我们实行“一课两研”制度,发挥集体智慧,落实每一课的精耕细作,不敢说每一次课都是最好的,但保证了一定是最不坏的;我们推行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分为“导”、“思”、“议”、“展”、“评”、“理”和限时考“练”七个环节,课前导纲预习,课堂密切联系,课后立即巩固。“方法模式化、流程标准化、结果可量化”,不仅极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更有效实现了目前并不占优势的生源背景下教学成绩的大面积提升,在合肥市教育局组织的历次联考中已连续碾压同级学校。实力不断证明,年轻的皖智、青春的课堂,呈现的是活力,奉献的是希望。

教师,是成长的陪伴。

多年以前听过一次演讲,有一段话一直铭记于心:“其实每一个时代长辈们都在担心我们的下一代会走错方向,会过得不好。然后,我们就希望去指导他们,教育他们,教化他们,管教他们。但是,事实上即使没有这些,我们发现下一代总会比上一代做的更好。所以,我并不认为我们有资格教化现在的年轻人,我也不认为其他人有这个资格。”当时,我记下了以下感言:当初,看着一届届的学生在我们的教化下一个个“成功”地走出校园,而后若干年又看到或听到他们各自的发展与成就,也曾惊喜、欣慰,欣欣然以为己功,欣喜日久之后反躬自问,孩子们的今天与我们当年的课堂究竟因果几何?又有多大成分可以归功于我们当年的教化?“树是自己长大的”,如今信然,如果说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我想只有一个:陪伴。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默默地一路伴随,伴随孩子一路跋涉一路成长。

可是,反观现实何曾有过多少这样的伴随?只有在课堂上才见到带课的老师,这不是别人家学校的常态吗?只有来到皖智才发现,这里的孩子真正享受着这样的终日伴随。我们的老师大多年轻,是学生们的同龄人,大多尚未成家,没有家庭的拖累,大多刚走出大学校门,满怀生命的激情职业的憧憬。一代人有一代人特殊的亲密,天然的亲近共情,一致的话语体系,让陪伴无处不在随时发生。同时,学校为老师们免费提供食宿,客观上保证了教师以校为家视学生为手足。每到周末,皖智所有老师向全体学生开放答疑问难的窗口,真正让学生有问必答有求不应,老师永远在身边。在皖智,“伴随”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伴随”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

学生,是生命的延续。

教育的本质在于交往,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对人的成全,教师职业的最大价值就是成人之美、延续生命。陶行知《创造宣言》有一句话很经典:“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在我看来,这所谓“创造”的最大意义其实就是成人之美,我们的一切“所能”充其量算是成人之美而已。我们皖智以“涵养正直人品、打造高效教品、成就优秀学品”作为办学品格,为的就是成就一个个美好的生命。

我常对学生说,我们路过你的路苦过你的苦,我们的职业是轮回,你们的使命是高飞。特别难忘的是今年高考前,为孩子们出征壮行的仪式上,看着那些80后、90后的老师与00后的学生相拥而泣依依惜别的场景,那一刻,我想到薪火相传,我想到弦歌不辍。心里涌起的是一份职业的庄严,尽管不无悲壮,感受到的是皖智的殷殷嘱托,尽管未必豪迈。三年前孩子们以怎样的信任走进校园,三年间皖智人以怎样的坚守履行承诺,三年后的今天皖智校园绽放着希望之花。“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是学生毕业的誓言,也是皖智人对生命的崇高期许。

在皖智的每一天,我都感受着生命的蓬勃,教育的神圣。

家长,是教育的依托。

“骨子里尊重老师、心底处尊重家长、灵魂上尊重学生”,这是观念、是心态、更是言行的准则,切合教育的本质以及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家庭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主体的一切行为都须要基于对学生这一客体的尊重,包括对学生背后的家庭、家长的尊重。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一张白纸,尤其是高中生,已经有了十五年的成长历程,其家庭和家长已经为其打上了底色。譬如作画,我们必须承认且尊重这一既成的底色,然后才有教育行为的有效实施和目标的有效达成。学校教育的成功实施正是基于这三位一体的合力,罔顾其一都将枉然。“心底处尊重家长”恰恰是最容易被罔顾被忽略的一端。

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都是一个成功的胚胎,成功的教育在于顺天之性因势利导。我们皖智为“每一个”孩子定制更周全的教育准备,开创性地设计了《皖智中学学生成长护照》,这份定制当然不是学校的一厢情愿,而是双向的基于尊重的充分、平等、有效交流。向善向上,成人成才,是我们对下一代的共同期许,学校教育的源头必然要上溯到家庭,这种延伸的教育必然要求以尊重为前提,才可以建立互信消除误解争取配合。我们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监考、每月致家长一封信以及编辑家长手册,指导家长做一位智慧型的家长,让家长在过程中切实感到被尊重,进而切实形成以尊重文化为基础的家校多渠道有效沟通交流体系。

活动,是发展的平台。

活动即课程,课程即进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教师与学生。人的养成无小事,我们不需要宏大叙事,我们的工作需要具体而微,需要立足校情,立足生本。皖智的育人课程就是以活动为载体的系列进程,以“自信、拼搏、友爱”为主题,有针对、求实效,可视化、系统化,每一天、每一周、每学期,在教室、在宿舍、在操场,不懈拓展中精彩纷呈。“每日唱国歌”“激情跑操”“每日练写钢笔字”“写信致三年后的自己”;高一年级“80华里”远足毅行活动,培养学生坚毅品格;高二年级徽州三日游研学活动,领略徽文化,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高三年级“十八岁成人礼”活动,开成人之门,启成功之帆。邀请名师大家来校演讲、讲座,皖智大讲堂,德育讲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班主任论坛,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德、智、体、美、劳,全面而美好。

前不久举办的“歌颂青春品味经典”主题诵读竞赛,重游历史长河,最让人流连忘返的依旧是那古老的经典诗词;跨越千里时空,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必然是那雄浑的中华之音。朝披牛斗,齐诵经纶雅言;暮戴星河,心念几何数列;远吊英烈,漫溯滥觞;腾蛟起浪,俊采昂扬;江河万古,浩浩汤汤;时代号角,长风激荡;看我皖智学子,神采飞扬;看我中华民族,磅礴东方!作为评委之一,我坐在台下,感慨万千,我看到了千年不灭的民族精魂,我更看到了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我们的身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未来都可托付给这一代孩子。

皖智的事业,正是这样尊重着一代人、爱护着一代人、激励着一代人、塑造着一代人,为每一个家庭,为社会为民族投放一个安心的未来。

管理,是教育的良知。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管理就是前提就是保障。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要“管”更要“理”,追求的是身心共健,德智齐臻。“管”与“理”的区别就象洗头和梳头,或者说,“管”是手段“理”才是目的。皖智的管理文化就是“灵魂上尊重学生”,我们的管理宗旨就是一切为育人服务,我们的管理标准是“全面、高效、深入、精细”。我们要求干部必须沉在一线,融入一线,必须深入课堂听课,必须参加学科教研,必须接触学生,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午餐会;我们的行管人员必须做到全天候、无死角,坚持常态化巡查,每天必须写规定格式的日志,详细记录汇报当天完成的重要工作事项,反思当天工作得失;每个楼层均配有专职生活老师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按照标准化、军事化的内务卫生标准严格考核。学生在的时候,有学生的场合,就有管理的跟进,随时到位,全程在场,或严父或慈母或兄长,从灵魂上尊重在细微处关怀,宽严有度情理兼顾。这是责任更是良知。

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一文中有写道:“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不知道多少教师读到过这篇文章,但我想,皖智人是一定读过的。因为,在皖智的日子里,我看到了这份情怀这份良知这份担当这份执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读懂皖智,读懂教育,慨然,欣然。教育这部大书,皖智为它作注,我在读,我更在期待,期待更多精彩诠释。

值此合肥皖智中学首届高考向全省人民报捷的光荣时刻,谨以此联献给关注关心皖智的社会各界,献给即将高飞远行的皖智学子,献给每一位默默耕耘奋力前行的皖智人:

江淮千里钟灵毓秀培成国器行天下征途自有星辰大海;

皖智三载传道授业临风高路开新局今日放飞世纪天骄。

作者简介:

夏杰祥,皖智教育集团语文学科主任、首席教师,合肥市首届骨干教师,原168中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专家联盟理事,全国示范课高级讲师,安徽省教材教辅评审专家库成员,省市重大考试命题阅卷核心组成员,北京学科网、杭州e网通、腾讯课堂签约讲师。多年高三深耕高考,学生高考语文最高突破140分,获邀在省市多地举办教师培训及高考专题讲座近百场。20余篇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或国家级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有收录于巴金文学馆,指导学生在CN报刊发表作品30余篇,多人多次获各级各类作文大奖,其中包括华人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特等奖等。

教育理念:为教而学 为学而教 教而可师

                             


0

 教育是一部大书,翻了三十余年,不敢说完全读懂。皖智,犹如这部大书的注脚,到皖智半年,遇见这里的每一个人,见证这里的每一件事,我渐渐读懂一二。

教育,是对人的成全。

“教育是对人的成全”,多么庄严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期许,我曾经一直沉浸于第一次听到时的感动之中,只有来到皖智才切身感受到它踏实的践行与朴素的坚守。作为一个老教师,惭愧的是我们总是关注着如何成全一个人、成全一个怎样的人的宏大思考,似乎很少关注把一个怎样的人成全之。耳闻目睹了诸多名校的所谓崛起所谓神话,有一天忽然发觉那其实又是一个怎样的谎言,通过各种政策资源网罗优秀出身优质启蒙的孩子,比及三年美其名曰成全英才,这是怎样的贪天之功啊,究竟是谁成全了谁?更为细思恐极的是,多少名校眼光向下,把那些出身贫寒启蒙缺失的孩子作为成全的关切?我们这些60、70后一代都深知输在起跑线上的无辜与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曾多么渴望教育的春风惠及我们贫寒的家庭无助的父母。我们没有做错什么,我们只是缺少一个公平的机会和平台。然而,名校热衷的是锦上添花,这是社会不公平的又一次挤压。

皖智的事业是雪中送炭。三年前,我们迎来的是那些来自山沟田野工矿商场无缘名校又满怀不屈的孩子,我们背负起那些辛苦劳作职场打拼无力关照孩子而又奋力托举的家长的希望。我们的眼光有教无类,我们的情怀朴素坚毅,我们成全的是孩子的不屈梦想,百姓对幸福的希冀,教育的公平与社会的和谐。如今,“不上一六八,就上皖智中学”渐入人心,这里已经成为省城百姓为孩子读书求学寻得的一个好去处。

皖智,在中国,为百姓,办一所好学校。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怀坚守,皖智倡导奉行的是以“尊重”为核心的文化,即“骨子里尊重老师、心底处尊重家长、灵魂上尊重学生”,“尊重”的基本内涵是尊敬、重视,这种尊重就是成全,不仅是成全每一个学生,更是成全其身后的家庭,也是对老师自身的成全。

这才是完整的教育,这才是学校的责任,这才是对人的成全。

课程,是学校的产品。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一切理念的实施、愿景的达成都集中落实到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中。这也是新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但奇怪的是我所见识到的所谓名校的课程建设很多都是玩概念、凑名目,为的是架上有书、墙上有图,应付检查时“我有”,对外鼓吹时“很美”,很少有接地气、重实际、真在用的校本课程。

“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其拉丁词源“currere”的本义是“跑”,其名词化的意义是“跑道”,于是,“课程”又被定义为“学习的进程”,包括名词性的静态的、预设的轨“道”义,以及动词性的动态的“跑”的过程与体验。按照钟启泉教授的观点,学校课程并非单纯预设的“跑道”,而是沿着“跑道”跑的过程。(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照此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价值是服务于助力于学生“学习的进程”,从实际出发,在紧要处发力。

皖智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但我们的定位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在课程建设上更是“加勉力之趋,致强健之势”,努力组织力量打造皖智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我所熟知的语文学科为例,积极开展校本微课题研究,正着力建立《新课程单元教学课案体系》,着眼于三年规划创建《高中作文入格训练基础教程》,努力探索《高三备考体系的重建》。尤其,《新课程同步群读任务书》已经初具规模,分级试用。这是一本着眼于应试的、立足于课堂的,为教、为学、为考的读本,优化教程,重建学程,对标考程,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切近的资源支持,立足于课之前、堂之外,为学堂推开一扇窗,指示一个广泛而新颖的阅读广场,为文本解读开掘纵深,为思想磨砺搭建平台,为语言修养营造居所,为写作训练提供范式,为应试阅读准备场景。

课程建设是一系列浩大的工程,皖智人正以“朝不勉力务进,夕无见功”的精神贴地飞行。

课堂,是教学的根本。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是学校的根本,这是常识。但常识的落实并非易事,我们皖智必须面对的是,目前的生源不是一流的,教师大多还年轻,所以,我们玩不起那些高大上的概念。也许,多数家长更信赖所谓老教师,理由是“有经验”,就我本人而言,三十余年体制内的课堂经验可以告诉你的真相是,老未必就更有经验,经验未必就靠谱。许多混体制的教师其实只是把一年的经验重复了若干年,凭着一张发黄的旧船票送往迎来几十年;更糟糕的是这些陈年旧历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大趋势新一代孩子的成长所需。用昨天的经验教今天的孩子去应对明天的高考未来的世界,在逻辑上就很荒诞。环顾当下的社会,无论哪个行业都在“弃老”,唯独教育在“念旧”,从趋势看就是悖逆。

皖智的课堂绽放着青春、活力和希望。为了每一个课堂都有精彩绽放,我们实行“一课两研”制度,发挥集体智慧,落实每一课的精耕细作,不敢说每一次课都是最好的,但保证了一定是最不坏的;我们推行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分为“导”、“思”、“议”、“展”、“评”、“理”和限时考“练”七个环节,课前导纲预习,课堂密切联系,课后立即巩固。“方法模式化、流程标准化、结果可量化”,不仅极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更有效实现了目前并不占优势的生源背景下教学成绩的大面积提升,在合肥市教育局组织的历次联考中已连续碾压同级学校。实力不断证明,年轻的皖智、青春的课堂,呈现的是活力,奉献的是希望。

教师,是成长的陪伴。

多年以前听过一次演讲,有一段话一直铭记于心:“其实每一个时代长辈们都在担心我们的下一代会走错方向,会过得不好。然后,我们就希望去指导他们,教育他们,教化他们,管教他们。但是,事实上即使没有这些,我们发现下一代总会比上一代做的更好。所以,我并不认为我们有资格教化现在的年轻人,我也不认为其他人有这个资格。”当时,我记下了以下感言:当初,看着一届届的学生在我们的教化下一个个“成功”地走出校园,而后若干年又看到或听到他们各自的发展与成就,也曾惊喜、欣慰,欣欣然以为己功,欣喜日久之后反躬自问,孩子们的今天与我们当年的课堂究竟因果几何?又有多大成分可以归功于我们当年的教化?“树是自己长大的”,如今信然,如果说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我想只有一个:陪伴。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默默地一路伴随,伴随孩子一路跋涉一路成长。

可是,反观现实何曾有过多少这样的伴随?只有在课堂上才见到带课的老师,这不是别人家学校的常态吗?只有来到皖智才发现,这里的孩子真正享受着这样的终日伴随。我们的老师大多年轻,是学生们的同龄人,大多尚未成家,没有家庭的拖累,大多刚走出大学校门,满怀生命的激情职业的憧憬。一代人有一代人特殊的亲密,天然的亲近共情,一致的话语体系,让陪伴无处不在随时发生。同时,学校为老师们免费提供食宿,客观上保证了教师以校为家视学生为手足。每到周末,皖智所有老师向全体学生开放答疑问难的窗口,真正让学生有问必答有求不应,老师永远在身边。在皖智,“伴随”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伴随”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

学生,是生命的延续。

教育的本质在于交往,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对人的成全,教师职业的最大价值就是成人之美、延续生命。陶行知《创造宣言》有一句话很经典:“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在我看来,这所谓“创造”的最大意义其实就是成人之美,我们的一切“所能”充其量算是成人之美而已。我们皖智以“涵养正直人品、打造高效教品、成就优秀学品”作为办学品格,为的就是成就一个个美好的生命。

我常对学生说,我们路过你的路苦过你的苦,我们的职业是轮回,你们的使命是高飞。特别难忘的是今年高考前,为孩子们出征壮行的仪式上,看着那些80后、90后的老师与00后的学生相拥而泣依依惜别的场景,那一刻,我想到薪火相传,我想到弦歌不辍。心里涌起的是一份职业的庄严,尽管不无悲壮,感受到的是皖智的殷殷嘱托,尽管未必豪迈。三年前孩子们以怎样的信任走进校园,三年间皖智人以怎样的坚守履行承诺,三年后的今天皖智校园绽放着希望之花。“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是学生毕业的誓言,也是皖智人对生命的崇高期许。

在皖智的每一天,我都感受着生命的蓬勃,教育的神圣。

家长,是教育的依托。

“骨子里尊重老师、心底处尊重家长、灵魂上尊重学生”,这是观念、是心态、更是言行的准则,切合教育的本质以及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家庭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主体的一切行为都须要基于对学生这一客体的尊重,包括对学生背后的家庭、家长的尊重。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一张白纸,尤其是高中生,已经有了十五年的成长历程,其家庭和家长已经为其打上了底色。譬如作画,我们必须承认且尊重这一既成的底色,然后才有教育行为的有效实施和目标的有效达成。学校教育的成功实施正是基于这三位一体的合力,罔顾其一都将枉然。“心底处尊重家长”恰恰是最容易被罔顾被忽略的一端。

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都是一个成功的胚胎,成功的教育在于顺天之性因势利导。我们皖智为“每一个”孩子定制更周全的教育准备,开创性地设计了《皖智中学学生成长护照》,这份定制当然不是学校的一厢情愿,而是双向的基于尊重的充分、平等、有效交流。向善向上,成人成才,是我们对下一代的共同期许,学校教育的源头必然要上溯到家庭,这种延伸的教育必然要求以尊重为前提,才可以建立互信消除误解争取配合。我们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监考、每月致家长一封信以及编辑家长手册,指导家长做一位智慧型的家长,让家长在过程中切实感到被尊重,进而切实形成以尊重文化为基础的家校多渠道有效沟通交流体系。

活动,是发展的平台。

活动即课程,课程即进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教师与学生。人的养成无小事,我们不需要宏大叙事,我们的工作需要具体而微,需要立足校情,立足生本。皖智的育人课程就是以活动为载体的系列进程,以“自信、拼搏、友爱”为主题,有针对、求实效,可视化、系统化,每一天、每一周、每学期,在教室、在宿舍、在操场,不懈拓展中精彩纷呈。“每日唱国歌”“激情跑操”“每日练写钢笔字”“写信致三年后的自己”;高一年级“80华里”远足毅行活动,培养学生坚毅品格;高二年级徽州三日游研学活动,领略徽文化,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高三年级“十八岁成人礼”活动,开成人之门,启成功之帆。邀请名师大家来校演讲、讲座,皖智大讲堂,德育讲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班主任论坛,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德、智、体、美、劳,全面而美好。

前不久举办的“歌颂青春品味经典”主题诵读竞赛,重游历史长河,最让人流连忘返的依旧是那古老的经典诗词;跨越千里时空,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必然是那雄浑的中华之音。朝披牛斗,齐诵经纶雅言;暮戴星河,心念几何数列;远吊英烈,漫溯滥觞;腾蛟起浪,俊采昂扬;江河万古,浩浩汤汤;时代号角,长风激荡;看我皖智学子,神采飞扬;看我中华民族,磅礴东方!作为评委之一,我坐在台下,感慨万千,我看到了千年不灭的民族精魂,我更看到了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我们的身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未来都可托付给这一代孩子。

皖智的事业,正是这样尊重着一代人、爱护着一代人、激励着一代人、塑造着一代人,为每一个家庭,为社会为民族投放一个安心的未来。

管理,是教育的良知。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管理就是前提就是保障。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要“管”更要“理”,追求的是身心共健,德智齐臻。“管”与“理”的区别就象洗头和梳头,或者说,“管”是手段“理”才是目的。皖智的管理文化就是“灵魂上尊重学生”,我们的管理宗旨就是一切为育人服务,我们的管理标准是“全面、高效、深入、精细”。我们要求干部必须沉在一线,融入一线,必须深入课堂听课,必须参加学科教研,必须接触学生,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午餐会;我们的行管人员必须做到全天候、无死角,坚持常态化巡查,每天必须写规定格式的日志,详细记录汇报当天完成的重要工作事项,反思当天工作得失;每个楼层均配有专职生活老师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按照标准化、军事化的内务卫生标准严格考核。学生在的时候,有学生的场合,就有管理的跟进,随时到位,全程在场,或严父或慈母或兄长,从灵魂上尊重在细微处关怀,宽严有度情理兼顾。这是责任更是良知。

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一文中有写道:“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不知道多少教师读到过这篇文章,但我想,皖智人是一定读过的。因为,在皖智的日子里,我看到了这份情怀这份良知这份担当这份执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读懂皖智,读懂教育,慨然,欣然。教育这部大书,皖智为它作注,我在读,我更在期待,期待更多精彩诠释。

值此合肥皖智中学首届高考向全省人民报捷的光荣时刻,谨以此联献给关注关心皖智的社会各界,献给即将高飞远行的皖智学子,献给每一位默默耕耘奋力前行的皖智人:

江淮千里钟灵毓秀培成国器行天下征途自有星辰大海;

皖智三载传道授业临风高路开新局今日放飞世纪天骄。

作者简介:

夏杰祥,皖智教育集团语文学科主任、首席教师,合肥市首届骨干教师,原168中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专家联盟理事,全国示范课高级讲师,安徽省教材教辅评审专家库成员,省市重大考试命题阅卷核心组成员,北京学科网、杭州e网通、腾讯课堂签约讲师。多年高三深耕高考,学生高考语文最高突破140分,获邀在省市多地举办教师培训及高考专题讲座近百场。20余篇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或国家级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有收录于巴金文学馆,指导学生在CN报刊发表作品30余篇,多人多次获各级各类作文大奖,其中包括华人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特等奖等。

教育理念:为教而学 为学而教 教而可师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