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寿命提升和预测方法研究》《长江江豚微生态菌群多样性及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古村落文化影响力提升之品牌形象设计研究》……6月5日至6日,安徽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安庆师范大学龙山校区顺利举行,全省70所高校285件作品在终审决赛的舞台上展开比拼。
“五心”服务 全力办好赛事
“我们要用诚心、细心、贴心、暖心、精心的理念做好服务。”接到承办工作任务时,安庆师范大学便提出了“五心”工作要求,统筹发动全校力量办好竞赛,成立了安徽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承办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会务接待组、赛事组、宣传材料组、志愿服务组和后勤保障组五个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工作组负责人会议,统筹协调各工作组开展工作,并先后召开工作布置会、工作推进会等,做实做细各项筹备工作,确保赛事顺利推进。
6月5日,大赛组委会组织召开终审决赛评审专家会议。团省委副书记胡靖,安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时珍,团省委学校部部长卢蓉及评审专家参加会议。会上,汪时珍指出,“挑战杯”赛事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推进学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抓手。在校党委的重视下,在团省委的关心支持下,近年来安庆师范大学在“挑战杯”赛事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会上还介绍了学校关于赛事的前期准备工作会议,对决赛阶段的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并为专家评委颁发聘书。
比赛期间,安庆师范大学敬敷广场上的卡通吉祥物“安安”“青青”吸引了来往学生和专家评委的目光,卡通人物造型灵感来源于安庆地方特色戏曲黄梅戏。三个月前,学校便开始着手设计卡通吉祥物,一同准备的还有各类横幅、指路牌、展板、伴手礼等,这些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让赛场氛围感满满,成为比赛期间的一大特色。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挑战”精神
终审决赛采用书面评审与线上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各高校领队提前抽签决定答辩顺序。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作品同时在线上开展答辩。
在“云端”现场,各学校参赛选手身穿正装,采用PPT答辩、作品展览等方式展开论述,围绕作品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具体说明。评审委员会依据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等要素进行项目问辩、评审打分。
皖江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2019(2)班的马登月和团队成员在本校分会场内开始了“云端”答辩,围绕“物联网智能助老”问题,他和团队成员发明了助老马桶,并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其实刚开始通知改成线上答辩时,团队成员们都还有些不适应,但是安庆师范大学后期进行了多次线上模拟答辩演练,让我们熟悉了流程、缓解了压力、增加了信心。”她说。 池州学院审计学专业2018级的汪龙舒与队友花费半年时间完成了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网络亚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失范现象研究——基于安徽部分高校的调查》。网上答辩现场,汪舒龙对偶像崇拜失范现象进行原因解析,并深入探究,提出可行性建议。“我们团队的成员都是学校校报的学生记者,在采写各类稿件的过程中获得了灵感、积累了经验。”汪舒龙表示。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去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带着这样的目的,我和团队成员基于安徽四地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写出了此次的调查研究报告,整个参赛作品历经几个月的打磨,每位同学和老师都付出了心血。”安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18(1)班翟轶群顺利完成了比赛答辩,他希望团队成员在未来仍然可以继续怀揣坚持与拼搏的态度,不断前行,发扬敢闯敢拼的“挑战”精神。
70余名志愿者护航全程
6月5日一大早,安庆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出现了一批特殊的人群,他们身穿蓝色的服装,年轻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穿梭在会议室、接待室、比赛赛场等地。无论是会务接待还是调试设备,他们都十分熟练,他们便是此次为比赛服务的志愿者群体。
这个特别的团队于今年五月就开始选拔成员,经过三轮筛选,多轮培训,最终选拔了70余位优秀志愿者。除了比赛当天的各项工作外,他们还要负责包括资料整理、场地设备租借购买、沟通联系参赛选手等方面的工作。由于疫情影响,大赛最终采用线上答辩的方式,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运行,志愿者们还分为小组,积极对接各大高校参赛队伍,做好赛事各项服务工作。
“我们就像‘桥梁’一样,虽然在幕后,但是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此次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安庆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2019(1)班韩映表示,虽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处理各种琐碎小事,十分辛苦,但所有的成员都没有抱怨,坚持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地解决每一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提升了能力,也学到了与人沟通交流的技能。”他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全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参赛作品最多、竞争最激烈、影响范围最广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此次安徽省省赛自2021年1月启动以来,便吸引了全省75所高校参与,收到推荐省赛作品595件,作品数量和规模再创新高。
(王杰 张启强 徐辉浩 王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