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高校优秀社团系列报道⑦丨安徽新华学院科技与创新协会:崇尚科学,追求创新

2021-06-23 11:00

编者按:如果说课堂是理论知识的海洋,那么社团则是实践探索的天堂。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对广大高校学生的知识、技能乃至人格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位置。为迎接建党 100 周年,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媒云校校通特推出高校优秀社团系列报道,希望对社团教育、管理和创新模式等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实践。

绚丽多姿的大学生活画卷向我们展开,林林总总、层出不穷的社团活动呈现出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景象。悠悠万事,和社团伙伴相聚一堂各抒己见、高谈论阔更是这五彩画卷中浓重的一笔。从中学时代的固定班级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迈过18岁的门槛,大学生们很快地跨越班级、专业和年级的界限,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或需求,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与其说是社团,不如说是一群有着同样爱好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热爱而搭建的港湾。

于是,新华学院科技与创新协会于2006年10月成立了,它是一个以科技研发和社会实践为主的学术型学生社团。秉承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力求创新、展望未来”的理念和宗旨,在指导老师李长凯和纪利琴的领导下积极服务于全院师生,为新华学院广大科技爱好者提供一个结交好友、交流创意的平台,提高动手能力和参赛水平,营造一种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在这里一群热衷于科技研发的大学生,怀揣着同样的爱好,为自己的梦想而奔赴向前。夜深人静时,实验室的灯光照耀着他们忙碌的背影,这群科技青年们忍受着疲惫与孤独,坚守着理想与信念,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十五年的风雨兼程,十五载的不懈努力,他们拼搏、进取、创新。在团委的指导下,新华学院科技与创新协会在各种科技创新创业类重大赛事中获得国家奖项8项,省级奖项百余项:2009年,她和她的师生团队共同参加了“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凭借着娴熟的操作能力和沉着冷静的判断能力,光电组获省二等奖和华东地区三等奖;CCD组获省三等奖和华东地区二等奖;2012年,她与她的团员们开展了科技创新项目,科技与创新协会指导老师纪利琴与协会成员2010级应用电子专业学生辛安文共同发明的“一种智能控制开关装置”通过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审核,专利号为2012.2.0290326.9,该项专利是近年来电子通信工程学院学生申请获批的第三项发明创造;2015年,科技与创新协会再一次迈进一大步,在第十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她和她的成员们全力以赴,走进了国家级比赛的现场,并斩获“光电组银奖”奖项。这意味着科技与创新协会的科技研发能力与竞赛水平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了国家级赛事评委的青睐与认可……2019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斩获省级奖四项,2020年在第四届安徽省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斩获省级奖21项。这些荣誉和成就的背后是参赛选手为了组装和调试作品,熬过的一个又一个漫长而疲惫的夜晚,同时也离不开老师的默默陪伴和悉心教导。

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正积极筹备比赛

协会成员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科技与创新协会还承办了很多学科竞赛,例如,安徽新华学院智能汽车竞赛、安徽新华学院物联网应用创新比赛、安徽新华学院百科知识比赛等,这些比赛将电子通信学院和智能制造学院不同专业的人才聚集起来,充分地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实践中,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安徽新华学院智能汽车竞赛比赛现场及参赛作品展示

有人曾将大学生活比作一块涂满了青春色彩与活力的画板,对于科技与创新协会的成员来说提供原料的除了学习与实验室外还有活跃在大学生活方方面面的科技与创新协会了。

当我向这些孩子们提问:你觉得科技与创新协会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答案五花八门且趣味十足,但最让我触动的是这样一个回答,他说:科技与创新对他而言就像他另外一个家。刚入大学时对未来十分憧憬,却又迷茫在当下,就好像行走在黑夜中不知路在何方。所幸遇见了科技与创新协会的前辈们,他们提着明亮的灯向我走来,用温暖亲切的话语安抚和鼓励我,仿佛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带我走出了迷茫。我欣喜的发现自己对于科技研发的天赋与热情,我瞬间清醒过来,逐渐摸索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这个回答其实也反映了大多数团员的真实感受,他们从懵懵懂懂的新生逐渐成为科技研发领域的佼佼者。这个过程离不开科技与创新协会为他们提供的优越的研发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更离不开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前辈们的关心与鼓励。科技与创新协会将“家”的理念传承至今,家是身的居处,家是心灵的寄托,而这些也是科技与创新协会所承载的,这个家充满了欢声笑语、团结友爱、真诚勇敢…

一路风雨兼程,科技与创新协会这一株幼嫩的绿芽逐渐茁壮成长为一棵苍天大树,无数华园的学子在这颗大树的庇护下历练成为行政或研发方面的佼佼者。科学研究好比登山,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险阻,敢于在崎岖的道路上奋勇攀登的人,才能到达科学的顶峰。我坚信科技与创新协会在全员的齐心协力下将会枝繁叶茂,并将名为“求知与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华园的各个角落,让科技与创新的精神蔚然成风,成为代表安徽新华学院的旗帜标杆!

科技与创新协会全体成员及指导老师合影留念

(新华学院科技与创新协会 杨许)

0

编者按:如果说课堂是理论知识的海洋,那么社团则是实践探索的天堂。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对广大高校学生的知识、技能乃至人格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位置。为迎接建党 100 周年,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媒云校校通特推出高校优秀社团系列报道,希望对社团教育、管理和创新模式等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实践。

绚丽多姿的大学生活画卷向我们展开,林林总总、层出不穷的社团活动呈现出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景象。悠悠万事,和社团伙伴相聚一堂各抒己见、高谈论阔更是这五彩画卷中浓重的一笔。从中学时代的固定班级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迈过18岁的门槛,大学生们很快地跨越班级、专业和年级的界限,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或需求,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与其说是社团,不如说是一群有着同样爱好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热爱而搭建的港湾。

于是,新华学院科技与创新协会于2006年10月成立了,它是一个以科技研发和社会实践为主的学术型学生社团。秉承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力求创新、展望未来”的理念和宗旨,在指导老师李长凯和纪利琴的领导下积极服务于全院师生,为新华学院广大科技爱好者提供一个结交好友、交流创意的平台,提高动手能力和参赛水平,营造一种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在这里一群热衷于科技研发的大学生,怀揣着同样的爱好,为自己的梦想而奔赴向前。夜深人静时,实验室的灯光照耀着他们忙碌的背影,这群科技青年们忍受着疲惫与孤独,坚守着理想与信念,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十五年的风雨兼程,十五载的不懈努力,他们拼搏、进取、创新。在团委的指导下,新华学院科技与创新协会在各种科技创新创业类重大赛事中获得国家奖项8项,省级奖项百余项:2009年,她和她的师生团队共同参加了“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凭借着娴熟的操作能力和沉着冷静的判断能力,光电组获省二等奖和华东地区三等奖;CCD组获省三等奖和华东地区二等奖;2012年,她与她的团员们开展了科技创新项目,科技与创新协会指导老师纪利琴与协会成员2010级应用电子专业学生辛安文共同发明的“一种智能控制开关装置”通过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审核,专利号为2012.2.0290326.9,该项专利是近年来电子通信工程学院学生申请获批的第三项发明创造;2015年,科技与创新协会再一次迈进一大步,在第十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她和她的成员们全力以赴,走进了国家级比赛的现场,并斩获“光电组银奖”奖项。这意味着科技与创新协会的科技研发能力与竞赛水平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了国家级赛事评委的青睐与认可……2019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斩获省级奖四项,2020年在第四届安徽省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斩获省级奖21项。这些荣誉和成就的背后是参赛选手为了组装和调试作品,熬过的一个又一个漫长而疲惫的夜晚,同时也离不开老师的默默陪伴和悉心教导。

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正积极筹备比赛

协会成员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科技与创新协会还承办了很多学科竞赛,例如,安徽新华学院智能汽车竞赛、安徽新华学院物联网应用创新比赛、安徽新华学院百科知识比赛等,这些比赛将电子通信学院和智能制造学院不同专业的人才聚集起来,充分地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实践中,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安徽新华学院智能汽车竞赛比赛现场及参赛作品展示

有人曾将大学生活比作一块涂满了青春色彩与活力的画板,对于科技与创新协会的成员来说提供原料的除了学习与实验室外还有活跃在大学生活方方面面的科技与创新协会了。

当我向这些孩子们提问:你觉得科技与创新协会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答案五花八门且趣味十足,但最让我触动的是这样一个回答,他说:科技与创新对他而言就像他另外一个家。刚入大学时对未来十分憧憬,却又迷茫在当下,就好像行走在黑夜中不知路在何方。所幸遇见了科技与创新协会的前辈们,他们提着明亮的灯向我走来,用温暖亲切的话语安抚和鼓励我,仿佛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带我走出了迷茫。我欣喜的发现自己对于科技研发的天赋与热情,我瞬间清醒过来,逐渐摸索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这个回答其实也反映了大多数团员的真实感受,他们从懵懵懂懂的新生逐渐成为科技研发领域的佼佼者。这个过程离不开科技与创新协会为他们提供的优越的研发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更离不开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前辈们的关心与鼓励。科技与创新协会将“家”的理念传承至今,家是身的居处,家是心灵的寄托,而这些也是科技与创新协会所承载的,这个家充满了欢声笑语、团结友爱、真诚勇敢…

一路风雨兼程,科技与创新协会这一株幼嫩的绿芽逐渐茁壮成长为一棵苍天大树,无数华园的学子在这颗大树的庇护下历练成为行政或研发方面的佼佼者。科学研究好比登山,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险阻,敢于在崎岖的道路上奋勇攀登的人,才能到达科学的顶峰。我坚信科技与创新协会在全员的齐心协力下将会枝繁叶茂,并将名为“求知与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华园的各个角落,让科技与创新的精神蔚然成风,成为代表安徽新华学院的旗帜标杆!

科技与创新协会全体成员及指导老师合影留念

(新华学院科技与创新协会 杨许)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