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高科技引入课堂 大学思政课变成“网红课”

2019-03-20 09:12

北理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老师引导同学体验VR“青年马克思演说”内容

引入VR和AR技术、创办微信公众号、开设面向全球观众的慕课、校长亲自为本科生授课……这些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如今在大学思政课的课堂上屡见不鲜。高校的思政课老师们,面对越来越年轻的学生群体,也与时俱进,通过充实且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收获了学生们的“零差评”。北京青年报记者通过连日来在高校采访发现,昔日枯燥乏味的思政课课堂已经变成今日的“网红课”,成为学生最期待、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

事实上,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今天的高校思政课课堂已逐渐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中“活”了起来,高科技的应用让课堂充满乐趣,老师新颖的授课方法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频现互动、探讨的场面与实践、思考的声音。思政课,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水课”“睡课”,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

思政课引入VR和AR技术

学生沉浸式体验课本内容

“小鬼,快跟上,别掉队。”北京理工大学研二生由耀爽小心翼翼地和“红军战友”攀爬在雪山的悬崖峭壁上,老班长的声音时不时地从耳边传来。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陆续从她身边走过,回头看,除了漫天飞雪,还有万丈悬崖。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过去85年的今天,由耀爽戴着VR眼镜,和“红军”重走了一回长征路。这并不是科技馆的VR体验活动,而是北京理工大学一节日常思政课。

“在虚拟现实技术中,我仿佛穿越回了过雪山的那一刻。”由耀爽说,站在红军队伍里,她就是其中的一员,风雪从耳边呼啸而过,一不留神,就可能跌落万丈深渊。老班长的鼓励,战士们的坚韧意志,让“穿越”后的由耀爽落了泪。“在书本中看到这章节,好像总也无法感同身受,只有身临其境时,才会真正明白红军长征的内在精神力量。”

为了让思政教学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北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制了基于VR技术的软件“重走长征路”“青年马克思演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主题,学生们不仅可以“重走长征路”,还可以将自己置身于青年马克思的时代,与马克思一起朗读《共产党宣言》,更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回顾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见证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革命历程。同时,在AR技术的使用中,学生可以通过线下实地走访,线上学习了解对应内容,了解学校名人名家、校史、军工史,打造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生态。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学手段更科学化、更高效、更丰富多彩,能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觉材料。”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林英告诉北青报记者,虚拟技术让学生观察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观察到的事物,实现“线上与线下互联”,让思政课变得更印象深刻。

思政课已成为“网红课”

授课老师收获“零差评”

“不要觉得思政课就是混学分,你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说起思政课,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四生郑钰有一肚子话要跟学弟学妹讲。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思修课就成了她每周最期待的课程,每节课都有新的思想被激活、新的技能可以“get”。

据介绍,为了让思政课堂“活起来”,10多年来,人大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并于2017年获得北京市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体两翼”中的“一体”即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两翼”即“研究型+互动型”教学。同时,专设两个学时的社会实践课,指导学生在全国展开实践活动,便于其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学校60多名一线思政课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课堂互动教学活动,使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大大提升。

被学生誉为授课“零差评”的王易教授,一直坚持专题式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她紧密结合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与学生特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深入思考、提升能力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其实,同学们愿意听理论,愿意听道理,就看你能不能说服他们。”王易说。王易的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很多校外网友纷纷发微博表示希望能有机会来人大听王老师“讲讲道理”。

“别笑我是思修课”是人大思修课在2014年创办的微信公众号,通过经典美文、教师观点、学生感悟、热点时评等,至今已收获大批学生“铁粉”。“原来思修课也是一节让人笑着上完的课。”郑钰对大一时的思修课回味无穷。

清华大学思政课开慕课

邱勇校长思政课受欢迎

开设面向全球观众的慕课、校长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走总书记初心之路的社会实践……在清华,思政课已经不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家的事,而变成举全校之力共同完成的课程。

2015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务中老师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立的慕课平台edX正式上线。这是第一门登陆国际知名慕课平台的中国思政课。首次上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选课人数就达到了4300多人。他们来自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选课人数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英国。

一年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通过edX走向世界。用冯务中自己的话来说,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有四大环节:慕课视频、课堂讲授、小班讨论、课下作业。这四者缺一不可。慕课视频在校内的意义就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灵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观看。“特别是大冬天,很多学生对‘长途跋涉’去教室有畏惧心理,慕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冯务中介绍说。慕课视频对教师也有价值。此前,一位教师一个学期要讲2-4个班,有了慕课后,可以只录制一次视频,播放给所有学生。这样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重点问题上,而不是重复一般性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老师的时间。

除了专业的思政课程,去年11月的一节由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亲自教授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让众多清华学子受益匪浅。邱勇以“清华人的新使命”为题,围绕世界局势变化、国家发展态势、清华新的历史方位以及清华人所肩负的使命等方面,讲授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课。授课时间近2个小时,同学们依然意犹未尽。

而“重走总书记初心之路”已成为清华学子寒暑假社会实践的传统,“走进梁家河,我们亲眼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睡的羊毛毡子;亲眼看到了总书记当年挑粪的担子……”清华大学学生辅导员孙启明说。师生们也通过此类实践活动认真思考、寻找、明确自己的初心。 

供图/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对话》》》

价值观就像盐只有融入菜里才能被吸收

对话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作为出席日前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拥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于思政课的教学,他认为不能“填鸭式”灌输,更应该与时俱进,“价值观就好比盐分,只有融入到菜里,才能被吸收”。

北青报:你认为一位优秀的思政课老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刘建军:总书记在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从六个方面展开说明。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老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你自己都不信马克思主义,怎么能说服大家信呢?同时,作为思政课老师,你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打动人。什么是情怀?就是人精神上的内涵。思政课老师一定是有内涵的人,不能说玉树临风,但讲起课来一定会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另外思维要新,思政课不能固定思维模式,拿着社会新发生的事往固有的理论上“生搬硬套”,说一些空话、套话。要开拓新思路,总书记提到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等都对开拓思维有帮助。视野要宽广,讲课不是搞科研,知识面一定要宽广,视野更要宽广,放眼世界,研究起马克思主义来才会有高度。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就更不用说了,一位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为人正派、能管住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表率。

北青报:从你自身的授课经验来说,你认为如何让一节思政课“活”起来的同时又能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

刘建军:我的课堂有常规知识点的讲述,也有自由的互动。但我坚信一点,思政课绝对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考高分不是我的目的,真正能让学生认同并将这些理论用于以后的实践才是我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然,面对越来越年轻的学生群体,我也会与时俱进,比如前一段《流浪地球》热映时,我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太阳系的未来:恩格斯与科学幻想》,在文中提出,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预言了地球和太阳在未来的毁灭,并幻想了毁灭时的情景以及地球人类的反应,这些论述在恩格斯未完成的自然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中就有呈现。这篇文章引起了“00”后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自行转发,而且在课堂上也和我进行了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中宇宙观的探讨。

北青报:总书记在座谈会中同时提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你怎么看?

刘建军:这八个“统一”,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可以说,这确实是思政课改革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每一个都很重要。

比如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思政课需要讲政治,但如果我们用政治的方式讲政治,学生就听不懂而且也不爱听,学理语言可以把政治的深层道理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当然,只讲学理不讲政治也不行,这样思政课就没有方向了。再说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如果我们只讲价值,告诉学生“要怎样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是不能接受的。价值观就好比盐分,只有融入到菜里,才能被吸收。再说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面对现在的青年人,如果你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或者强行灌输,他们容易反感。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要坚持显性和隐性的统一。

记者  刘婧

0

北理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老师引导同学体验VR“青年马克思演说”内容

引入VR和AR技术、创办微信公众号、开设面向全球观众的慕课、校长亲自为本科生授课……这些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如今在大学思政课的课堂上屡见不鲜。高校的思政课老师们,面对越来越年轻的学生群体,也与时俱进,通过充实且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收获了学生们的“零差评”。北京青年报记者通过连日来在高校采访发现,昔日枯燥乏味的思政课课堂已经变成今日的“网红课”,成为学生最期待、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

事实上,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今天的高校思政课课堂已逐渐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中“活”了起来,高科技的应用让课堂充满乐趣,老师新颖的授课方法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频现互动、探讨的场面与实践、思考的声音。思政课,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水课”“睡课”,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

思政课引入VR和AR技术

学生沉浸式体验课本内容

“小鬼,快跟上,别掉队。”北京理工大学研二生由耀爽小心翼翼地和“红军战友”攀爬在雪山的悬崖峭壁上,老班长的声音时不时地从耳边传来。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陆续从她身边走过,回头看,除了漫天飞雪,还有万丈悬崖。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过去85年的今天,由耀爽戴着VR眼镜,和“红军”重走了一回长征路。这并不是科技馆的VR体验活动,而是北京理工大学一节日常思政课。

“在虚拟现实技术中,我仿佛穿越回了过雪山的那一刻。”由耀爽说,站在红军队伍里,她就是其中的一员,风雪从耳边呼啸而过,一不留神,就可能跌落万丈深渊。老班长的鼓励,战士们的坚韧意志,让“穿越”后的由耀爽落了泪。“在书本中看到这章节,好像总也无法感同身受,只有身临其境时,才会真正明白红军长征的内在精神力量。”

为了让思政教学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北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制了基于VR技术的软件“重走长征路”“青年马克思演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主题,学生们不仅可以“重走长征路”,还可以将自己置身于青年马克思的时代,与马克思一起朗读《共产党宣言》,更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回顾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见证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革命历程。同时,在AR技术的使用中,学生可以通过线下实地走访,线上学习了解对应内容,了解学校名人名家、校史、军工史,打造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生态。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学手段更科学化、更高效、更丰富多彩,能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觉材料。”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林英告诉北青报记者,虚拟技术让学生观察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观察到的事物,实现“线上与线下互联”,让思政课变得更印象深刻。

思政课已成为“网红课”

授课老师收获“零差评”

“不要觉得思政课就是混学分,你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说起思政课,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四生郑钰有一肚子话要跟学弟学妹讲。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思修课就成了她每周最期待的课程,每节课都有新的思想被激活、新的技能可以“get”。

据介绍,为了让思政课堂“活起来”,10多年来,人大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并于2017年获得北京市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体两翼”中的“一体”即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两翼”即“研究型+互动型”教学。同时,专设两个学时的社会实践课,指导学生在全国展开实践活动,便于其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学校60多名一线思政课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课堂互动教学活动,使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大大提升。

被学生誉为授课“零差评”的王易教授,一直坚持专题式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她紧密结合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与学生特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深入思考、提升能力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其实,同学们愿意听理论,愿意听道理,就看你能不能说服他们。”王易说。王易的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很多校外网友纷纷发微博表示希望能有机会来人大听王老师“讲讲道理”。

“别笑我是思修课”是人大思修课在2014年创办的微信公众号,通过经典美文、教师观点、学生感悟、热点时评等,至今已收获大批学生“铁粉”。“原来思修课也是一节让人笑着上完的课。”郑钰对大一时的思修课回味无穷。

清华大学思政课开慕课

邱勇校长思政课受欢迎

开设面向全球观众的慕课、校长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走总书记初心之路的社会实践……在清华,思政课已经不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家的事,而变成举全校之力共同完成的课程。

2015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务中老师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立的慕课平台edX正式上线。这是第一门登陆国际知名慕课平台的中国思政课。首次上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选课人数就达到了4300多人。他们来自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选课人数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英国。

一年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通过edX走向世界。用冯务中自己的话来说,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有四大环节:慕课视频、课堂讲授、小班讨论、课下作业。这四者缺一不可。慕课视频在校内的意义就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灵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观看。“特别是大冬天,很多学生对‘长途跋涉’去教室有畏惧心理,慕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冯务中介绍说。慕课视频对教师也有价值。此前,一位教师一个学期要讲2-4个班,有了慕课后,可以只录制一次视频,播放给所有学生。这样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重点问题上,而不是重复一般性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老师的时间。

除了专业的思政课程,去年11月的一节由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亲自教授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让众多清华学子受益匪浅。邱勇以“清华人的新使命”为题,围绕世界局势变化、国家发展态势、清华新的历史方位以及清华人所肩负的使命等方面,讲授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课。授课时间近2个小时,同学们依然意犹未尽。

而“重走总书记初心之路”已成为清华学子寒暑假社会实践的传统,“走进梁家河,我们亲眼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睡的羊毛毡子;亲眼看到了总书记当年挑粪的担子……”清华大学学生辅导员孙启明说。师生们也通过此类实践活动认真思考、寻找、明确自己的初心。 

供图/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对话》》》

价值观就像盐只有融入菜里才能被吸收

对话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作为出席日前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拥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于思政课的教学,他认为不能“填鸭式”灌输,更应该与时俱进,“价值观就好比盐分,只有融入到菜里,才能被吸收”。

北青报:你认为一位优秀的思政课老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刘建军:总书记在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从六个方面展开说明。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老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你自己都不信马克思主义,怎么能说服大家信呢?同时,作为思政课老师,你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打动人。什么是情怀?就是人精神上的内涵。思政课老师一定是有内涵的人,不能说玉树临风,但讲起课来一定会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另外思维要新,思政课不能固定思维模式,拿着社会新发生的事往固有的理论上“生搬硬套”,说一些空话、套话。要开拓新思路,总书记提到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等都对开拓思维有帮助。视野要宽广,讲课不是搞科研,知识面一定要宽广,视野更要宽广,放眼世界,研究起马克思主义来才会有高度。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就更不用说了,一位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为人正派、能管住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表率。

北青报:从你自身的授课经验来说,你认为如何让一节思政课“活”起来的同时又能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

刘建军:我的课堂有常规知识点的讲述,也有自由的互动。但我坚信一点,思政课绝对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考高分不是我的目的,真正能让学生认同并将这些理论用于以后的实践才是我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然,面对越来越年轻的学生群体,我也会与时俱进,比如前一段《流浪地球》热映时,我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太阳系的未来:恩格斯与科学幻想》,在文中提出,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预言了地球和太阳在未来的毁灭,并幻想了毁灭时的情景以及地球人类的反应,这些论述在恩格斯未完成的自然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中就有呈现。这篇文章引起了“00”后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自行转发,而且在课堂上也和我进行了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中宇宙观的探讨。

北青报:总书记在座谈会中同时提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你怎么看?

刘建军:这八个“统一”,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可以说,这确实是思政课改革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每一个都很重要。

比如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思政课需要讲政治,但如果我们用政治的方式讲政治,学生就听不懂而且也不爱听,学理语言可以把政治的深层道理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当然,只讲学理不讲政治也不行,这样思政课就没有方向了。再说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如果我们只讲价值,告诉学生“要怎样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是不能接受的。价值观就好比盐分,只有融入到菜里,才能被吸收。再说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面对现在的青年人,如果你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或者强行灌输,他们容易反感。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要坚持显性和隐性的统一。

记者  刘婧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