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12日电 题:2020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
作者 郎朗
如今,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进入100天倒计时。逐年递增的报考人数、僧多粥少的录取比例、被标签化的“考研党”……这场数百万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讨论。
不久前,“逃避式”考研的话题一度上了热搜。一个“逃”字,给不少考生们打上了标签。但“考研”岂能被几个词汇简单标签化,个体选择的背后,有名校梦,有竞争压力,有毕业的仿徨,等等。
考研,我们专业的“刚需”
凌晨2:49,医学生薛薛失眠了。没有犹豫,她打开网课视频,拿出笔记本,听了一节政治课。6点左右,她抱着书本去了图书馆,开始新一天的复习。
薛薛的考研倒计时是从247天开始的,从那时起,她的作息表里没有了逛街、聚会、出游,而变成背单词时间、背政治时间、复习《心律失常》时间……卧室里,复习笔记渐渐挂满了墙。这是她第二次考研,目标河南大学。“考研是专业所迫,我个人也想提升一下平台。”她说。
如果不考研,薛薛只能做基本的护理工作,她已经感受过那样的生活。在医院实习期间,薛薛经常忙得没空上厕所,遇到难缠的患者,轻则言语伤害,重则打骂医闹。她不想以后的生活都处于这种焦虑中,不想变成“被生活吊打的咸鱼”。
而对于薛薛其他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说,考研势在必行。考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就可以在校期间通过考试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这两个必要的证书,而硕士毕业证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平台。他们很清楚,对好的医院和机构来说,研究生学历是必需的;否则只能去相对较差的平台,学历也会成为晋升的障碍。
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医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93%),读研比例最高的也是医学生(近30%)。相应的,医学研究生的分数线也水涨船高。
形势如此,薛薛也深知其中的艰难,去年目标学校复试线一下子涨了20分,今年她的压力更大了。
在一些考研论坛的相关讨论里,有的医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甚至在大学入学前就做好了考研的打算。“不考研几乎不可能。”有同学这样说。
考研,我的毕业出路之一
和薛薛相比,同样在备战2020考研的翟宇飞,他的复习节奏要少些紧张。除了复习考研,他还在准备简历参加秋招。
出身于吉林大学的他,毕业后在长春、沈阳或是东三省其他城市的一些企业都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但翟宇飞并不想留在东北,所以他在考虑其他出路。
考研是其中的一个选项。他对名校没有很深的执念,“如果能更进一步也算是锦上添花,考不上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损失。”
而家人更希望他回新疆工作。父辈们在当地发展的很好,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姥姥当了一辈子教师,舅舅阿姨们也是当地的公职人员,对于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他而言,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都是不错的选择。
翟宇飞打算拼一把,“考不上就算了,去工作,”翟宇飞说,“如果工作满意,放弃考研也是可以的。”
“再不济,回老家。”
翟宇飞并不是个例,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而两年前,报告显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占13%。
作为“过来人”,对目前在山西大学读研二的缉熙来说,考研也只是当时毕业面临的选择之一。
“当时自己比较迷茫,没什么选择。”缉熙说,看到同学找工作,她也投简历参加校招;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不想毕业就失业的她也就顺手准备了起来。
由于本科学历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研究生学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对缉熙来说,成了一条比较好走的路。
“如果不是和同学一起,我考研可能不会成功的。”
谈起未来的规划,缉熙没有很具体的想法。“可能会去当高中老师吧?”她有点犹豫,“还是看工资择业吧,其他只是加分项。”
有了高学历,才有竞争力?
不同于薛薛一心考研,去年,柴子岩决定考研的时候,自己已经毕业工作了两年。
“不抓紧提升的话,很容易被学历限制上升空间。”柴子岩说。
一些工作单位招聘的时候明确要求985或211学历,这个门槛把只有普通本科学历的柴子岩挡在了很多机会之外。在工作中,他感受到随着知识技能的更迭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会有被裁员风险。
身边的同事也给他带来危机感。不知什么时候起,“海归”背景、硕士学位似乎逐渐成了“标配”,而他们的待遇和升职空间也远远高于自己。
考?不考?柴子岩非常纠结,前前后后考虑了半年之久。毕竟考研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他,辞职去考研,做出这个决定,不容易。
离职意味着没有收入,不愿向家里伸手要钱的他只能吃“老本”;和应届考生相比,他的年龄也显得尴尬,研究生毕业就已经30岁了。除了这些,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万一考不上怎么办?
父母一开始是反对的。在他们眼中,拥有稳定工作、收入还可以的儿子该考虑结婚了,这时候去考什么研?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儿子说服了。
戒掉所有的娱乐活动,卸载手机里绝大部分软件;为了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饭只吃速食简餐,一遍一遍地刷高数题……重新适应学生生活并不容易,柴子岩努力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
可是,重返校园哪有那么容易?2016年柴子岩毕业的时候,据教育部数据,考研报名人数只有201万;当2018年他报名考研的时候,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290万,但当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仅有85.8万人。
“很多人注定只能当‘炮灰’。”柴子岩说,很不幸,他也成了“炮灰”中的一个。
知道落榜的结果后,柴子岩躲起来悄无声息地哭了一场。看着胖了20斤的自己,胡子拉碴,学历不高,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对象,二十多岁的人一事无成,他觉得“除了考试,好像真的什么都不会干了一样,连烟火气都没了”。
他重新审视了考研这个决定,真的非考不可吗?但他不后悔,回到职场的柴子岩说,如果有可能,他还想考研,但这次会考虑在职研究生。
考研执念,真的要非考不可?
“如果说高考是一群人奋斗的记忆,那么考研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狂欢。”柴子岩这样总结那场“刻骨铭心”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
在校生、职场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狂欢。是什么原因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总监吴睿认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
“就业竞争的增大,企业、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公务员考试等,很多岗位就明显加大了对延伸学历的要求。这是考研报名热度不减的外部环境。”吴睿说。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最简单的上进门路,也是看得见的可靠门路。”郎铁柱说, “考研热还会持续下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或是自愿或是随大流,不少学生把考研当成了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
“不能为了考研而考研。”吴睿说。不同的专业对人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实践经验,有的需要学历提升,他认为,比起考研,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
距离开考还有100天,薛薛和翟宇飞正在积极地备考中,回到工作岗位的柴子岩也在犹豫是否要考在职研究生。(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