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青年报:艺考“减负” 谁在受益

2019-12-12 08:48

2020年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即将启动。对大多数设置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的高校来说,校考将成为历史。

12月11日,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发布《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明确提出:从2020年起,除了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仍可单独组织校考,其他高校的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将不再组织校考,而是统一使用省统考成绩。这两类专业的省统考成绩也将成为独立设置院校的有效校考门槛。

据了解,全国近2000所高校都设有艺术类专业,每年招生50余万人,其中七成艺考生报考美术学类或设计学类专业。

这项改革意味着:每年春运期间,几十万名艺考生和陪考家长拖着箱子四处奔波、穿梭于高校间赶考的场景将成为历史。

从十几年前只有校考,到“省统考+校考”,再到如今的省统考为主,“看似艺考在‘减负’,其实更像是在‘纠偏’。”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说:“艺考问题之复杂,改革之艰难,远超想象,但改革却从没停步。”

艺考已无捷径可寻

前一段热播的反映高三考生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小欢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高三学生方一凡成绩一般,为了增加上好大学的机会,全家决定让方一凡临时突击,参加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的艺考。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就是艺考留给公众的普遍印象,艺考被当成高考博弈的工具。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说:“受文化成绩低的机会驱使,一些不具备艺术天赋、艺术素养不高的高中生把艺考作为圆梦大学的捷径;受高学费收入的利益驱动,一些高校不考虑条件盲目设点。”

“艺考=易考”背后是一组爆发式增长的数据。有学者统计,从2002年到2015年,艺术类专业招生院校增长了近1000所,达到1679所。

让艺考回归本位,首先从规范专业选拔工作开始。

早些年,由于高校艺术专业设点不多、考生数量不大,校考基本满足高校的人才选拔需求以及考生的升学需要。北京师范大学招办原主任虞立红记得,针对艺考生的快速增加,2005年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统一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2007年,教育部明确重点组织好美术类统考;2008年,教育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牵头制定了美术类专业省统考的考试科目、考务管理办法和评分参考,开始规范美术类统考;2009年,31个省区市全部实施美术类省级统考。

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完善,越来越多活跃在一线的高水平美术专家、教育专家参与指导这项工作,更多的专业美术院校牵头承担了这项工作,省统考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贴近高校美术类人才选拔要求。

教育部近几年出台的艺术类改革的政策,被认为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号——艺术类招生实行分类管理。

“一方面保留少数艺术院校的校考,为顶尖的艺术精英人才脱颖而出畅通渠道,体现精细化;另一方面开展‘规范、高效’的省统考,让更多高校能够选拔到专业基础好、文化底子厚、发展空间大的优秀学生,而这恰恰是大规模统一选拔性考试可以做到的,也是擅长的。”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嘉说。

另一项“纠偏”也在进行中。近年来,高校不断提高对艺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2018年以前,艺考生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不低于当地高考二本线的65%,2019年提升到70%以上。一批高水平艺术院校也在不断提高文化课成绩,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近年录取的艺考生文化课最低分都已在普通类专业一本线左右。

中国传媒大学将这一考核“前置”。自2019年起,中国传媒大学在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中,将文化素养基础测试确定为初试的必考科目。考试内容在“语数英”类别基础上,首次增加“文史哲”类别,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类别。

“艺考不再只是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更要求考生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是这项改革的倡导者,在他看来,这项改革“既能有效引导社会对艺考的认识,又能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也为学生未来的艺术创造力提前注入了动能”。

出乎这所学校的意料,当年,近一半的艺考生在初试环节选择了文史哲类别。前不久,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公布2020年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明确2020年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考查科目为“文史哲”。据悉,中国传媒大学也将逐步加大文学、史学、哲学的通识教育力度。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其思想的高度也同样跃居人类精神领域的最前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说:“仅拥有熟练技术,而内在世界贫乏的从艺者,不过就是形式语言的搬运工而已。内在素养的高低、心灵境界的层次与格局才是决定艺术家创作高度的根本原因。”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美术类专业取消校考。当年通过省统考进来的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比上一年平均提高了74分。

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很多高校专业课老师都认为:“文化课成绩好的同学,往往学习习惯好,理解力、接受力强,转而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较好的领悟力。”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明才认为,人大艺术类招生改革仅仅实施两年,现在还不能简单断言这些孩子未来的发展状况。但他肯定地说:“就教育的普适性而言,人才的选拔首要在选拔综合素养高的人,基于此,天赋才可能在未来发挥意义,而教育也才可能培养出真正代表自己时代的优秀分子”。

专业选拔让专业队伍干专业的事

近几年,四川每年都有5万多名艺考生,其中美术类考生3万多人;大连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不大,取消校考之前,每年各省报名人数都是几百人。

组织一场3万人的考试和一场几百人的考试,差别有多大?

“别看我们招的人不多。但是招一个人和招100个人,考试和录取的准备都是一样的。”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吴迪说。

所有招收艺术类考生的高校在准备校考时都是如此。

南开大学招生办主任金柏江说,在校考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考点的报名、考试的组织都需要综合考虑。比如,校考专用纸必须提前安全运到考点、所有考点当地选任模特都需要高校提前培训,考试结束后高校要将所有试卷安全运回高校统一进行阅卷。

因为组考成本高、压力大、安全风险也大,2016年前大连理工大学美术类专业的招生计划只投放于部分省份,无暇在其他省份再设考点组织考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也导致学校美术类相关专业的生源构成单一。”吴迪说。

目前,中国的艺考规模已成全世界最大。艺考必须要“减负”,提高科学性和规范性,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这是高校面对新时期艺术类专业的发展、考生数量的增加、选才改革的需要,也是回应社会,特别是考生及家长对高校招生考试关切的需要。”虞立红说。

“考试是一项极为严肃的工作。让专业队伍办专业的事情,严谨性更强。”多个省份招生考试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都表示,这已成为招生战线的共识。很多高校也逐渐认识到,省统考比校考组织更加规范,而且既方便了考生就近考试、实现“一考多用”,也减轻了学校组考负担。

艺术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要求。不少仍在组织校考的高校对采用省统考方案持观望态度,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担心。“省统考能保证生源质量吗?”“怎样才能满足学校的个性化需求?”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批通过省统考录取的美术生入校后,心存疑虑的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摸底考试。以艺术学院绘画系为例,学生们的专业素养超出了教师们的预料:“专业水准比较整齐,没有出现大家担心的大幅度滑坡现象。”

前不久,刘明才对学院的一线教师做了一次小调研,请大家谈谈艺考改革后生源的变化情况。出人意料的是,当年那些质疑改革的教师,竟然兴奋地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届学生的眼睛特别亮!”

越来越多的高校用实践印证了省统考模式的可行性,“招生考试毕竟是选拔考试,不是水平考试。省统考的模式可以满足多数院校的要求。”

“各地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在考务程序和标准方面都花了很大的力气。”业内的一位资深人士说。

“艺考是高考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教育考试,我们就要按照最高标准来做。”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招办相关负责人说。上海市的艺术统考工作很早就开始对接高考的考务标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按照统一报名、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公布成绩的“五个统一”的原则,不断完善艺术类专业统考考务流程标准。从2005年至今,无论考试阅卷还是招生录取,上海艺术类专业统考一直保持零投诉的纪录。

四川等多个省份在美术类统考中都实行了更加体现公平、公正、高效的网上阅卷方式;对还不能取消面试的艺术类考试,如舞蹈类、表演类,采用多元“随机”原则——考场、老师、考生都是随机产生。

平行志愿投档为更多艺考生兜底

考录比是艺考生及其家长再熟悉不过的专业名词了。在一些热门学校的热门专业,千里挑一不罕见,百里挑一也很正常。

“艺术类考生的录取情况每年波动都很大,很难讲出有什么规律可以借鉴。”长安大学招生办主任丁珊说。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校考成绩在各校之间不通用,在所有省份普通专业招生都开始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时,艺术类招生却只能按照顺序志愿录取。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大小年现象特别严重,市属院校扎堆或没报满的现象经常出现。”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王泽来说。

2007年之前,江苏省艺术类专业招生实行的是顺序志愿填报方式。“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只有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不被能录取,考生考取的学校往往是一落千丈,因此社会满意度比较低,来访的基本都是艺术考生。”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说。2007年,江苏试点将省统考和校考院校录取批次分开,同时对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实行平行志愿,考生录取机会增加,同时一次性投档满足率也大幅提高,考生上访情况基本没有了。

“采用省统考,使高校录取有了共同认可的专业成绩,这为解决艺考生落榜比例高这个难题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一位一直在关注招生改革的专家说。以四川为例,2017年四川省艺术类平行志愿一轮投档后计划满足率达到97%,较2016年顺序志愿提高了21个百分点。

随着采用省统考成绩的高校逐渐增多,实行艺术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省份也随之增多。南开大学招生办主任金柏江说,“高校招收到优质生源,高分考生录取到心仪的学校,取得了双赢效果。”

如今,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艺术类专业录取都实行了平行志愿的投档模式。据了解,四川省还在不断深化艺术类专业平行投档模式改革,可以满足高校更多个性化标准要求。

“省统考加艺术类专业平行投档模式改革最大程度保障了公平。”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说:“这是高校艺术人才选拔观念的一次改革,也是一次进步。”

程依宁是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2019级新生。因为参加省统考,这名来自湖北的考生不用再像以往的艺考生那样,为了参加不同高校的校考而四处奔波。“省统考让我们能公平地竞争入学的资格,也让我们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

上海市近年来尝试用历年艺考报名、录取等数据做科学分析形成升学路径分析报告给艺考生参考。而今的艺考不再易考。以参加上海编导类专业统考的考生为例,2018年合格的1050名考生中,真正在艺体类批次被录取的仅有400多人,大多数考生凭借和其他普通类考生同样优异的文化成绩在本科普通批次被录取。

从今年开始,上海的艺考报名人数有所下降。“很多人冲进艺考才发现,并不比普通专业好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招办相关负责人说:“‘艺考=易考’的肥皂泡破了,考生的盲目性少了,理性多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

0

2020年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即将启动。对大多数设置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的高校来说,校考将成为历史。

12月11日,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发布《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明确提出:从2020年起,除了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仍可单独组织校考,其他高校的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将不再组织校考,而是统一使用省统考成绩。这两类专业的省统考成绩也将成为独立设置院校的有效校考门槛。

据了解,全国近2000所高校都设有艺术类专业,每年招生50余万人,其中七成艺考生报考美术学类或设计学类专业。

这项改革意味着:每年春运期间,几十万名艺考生和陪考家长拖着箱子四处奔波、穿梭于高校间赶考的场景将成为历史。

从十几年前只有校考,到“省统考+校考”,再到如今的省统考为主,“看似艺考在‘减负’,其实更像是在‘纠偏’。”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说:“艺考问题之复杂,改革之艰难,远超想象,但改革却从没停步。”

艺考已无捷径可寻

前一段热播的反映高三考生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小欢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高三学生方一凡成绩一般,为了增加上好大学的机会,全家决定让方一凡临时突击,参加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的艺考。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就是艺考留给公众的普遍印象,艺考被当成高考博弈的工具。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说:“受文化成绩低的机会驱使,一些不具备艺术天赋、艺术素养不高的高中生把艺考作为圆梦大学的捷径;受高学费收入的利益驱动,一些高校不考虑条件盲目设点。”

“艺考=易考”背后是一组爆发式增长的数据。有学者统计,从2002年到2015年,艺术类专业招生院校增长了近1000所,达到1679所。

让艺考回归本位,首先从规范专业选拔工作开始。

早些年,由于高校艺术专业设点不多、考生数量不大,校考基本满足高校的人才选拔需求以及考生的升学需要。北京师范大学招办原主任虞立红记得,针对艺考生的快速增加,2005年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统一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2007年,教育部明确重点组织好美术类统考;2008年,教育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牵头制定了美术类专业省统考的考试科目、考务管理办法和评分参考,开始规范美术类统考;2009年,31个省区市全部实施美术类省级统考。

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完善,越来越多活跃在一线的高水平美术专家、教育专家参与指导这项工作,更多的专业美术院校牵头承担了这项工作,省统考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贴近高校美术类人才选拔要求。

教育部近几年出台的艺术类改革的政策,被认为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号——艺术类招生实行分类管理。

“一方面保留少数艺术院校的校考,为顶尖的艺术精英人才脱颖而出畅通渠道,体现精细化;另一方面开展‘规范、高效’的省统考,让更多高校能够选拔到专业基础好、文化底子厚、发展空间大的优秀学生,而这恰恰是大规模统一选拔性考试可以做到的,也是擅长的。”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嘉说。

另一项“纠偏”也在进行中。近年来,高校不断提高对艺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2018年以前,艺考生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不低于当地高考二本线的65%,2019年提升到70%以上。一批高水平艺术院校也在不断提高文化课成绩,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近年录取的艺考生文化课最低分都已在普通类专业一本线左右。

中国传媒大学将这一考核“前置”。自2019年起,中国传媒大学在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中,将文化素养基础测试确定为初试的必考科目。考试内容在“语数英”类别基础上,首次增加“文史哲”类别,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类别。

“艺考不再只是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更要求考生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是这项改革的倡导者,在他看来,这项改革“既能有效引导社会对艺考的认识,又能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也为学生未来的艺术创造力提前注入了动能”。

出乎这所学校的意料,当年,近一半的艺考生在初试环节选择了文史哲类别。前不久,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公布2020年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明确2020年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考查科目为“文史哲”。据悉,中国传媒大学也将逐步加大文学、史学、哲学的通识教育力度。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其思想的高度也同样跃居人类精神领域的最前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说:“仅拥有熟练技术,而内在世界贫乏的从艺者,不过就是形式语言的搬运工而已。内在素养的高低、心灵境界的层次与格局才是决定艺术家创作高度的根本原因。”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美术类专业取消校考。当年通过省统考进来的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比上一年平均提高了74分。

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很多高校专业课老师都认为:“文化课成绩好的同学,往往学习习惯好,理解力、接受力强,转而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较好的领悟力。”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明才认为,人大艺术类招生改革仅仅实施两年,现在还不能简单断言这些孩子未来的发展状况。但他肯定地说:“就教育的普适性而言,人才的选拔首要在选拔综合素养高的人,基于此,天赋才可能在未来发挥意义,而教育也才可能培养出真正代表自己时代的优秀分子”。

专业选拔让专业队伍干专业的事

近几年,四川每年都有5万多名艺考生,其中美术类考生3万多人;大连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不大,取消校考之前,每年各省报名人数都是几百人。

组织一场3万人的考试和一场几百人的考试,差别有多大?

“别看我们招的人不多。但是招一个人和招100个人,考试和录取的准备都是一样的。”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吴迪说。

所有招收艺术类考生的高校在准备校考时都是如此。

南开大学招生办主任金柏江说,在校考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考点的报名、考试的组织都需要综合考虑。比如,校考专用纸必须提前安全运到考点、所有考点当地选任模特都需要高校提前培训,考试结束后高校要将所有试卷安全运回高校统一进行阅卷。

因为组考成本高、压力大、安全风险也大,2016年前大连理工大学美术类专业的招生计划只投放于部分省份,无暇在其他省份再设考点组织考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也导致学校美术类相关专业的生源构成单一。”吴迪说。

目前,中国的艺考规模已成全世界最大。艺考必须要“减负”,提高科学性和规范性,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这是高校面对新时期艺术类专业的发展、考生数量的增加、选才改革的需要,也是回应社会,特别是考生及家长对高校招生考试关切的需要。”虞立红说。

“考试是一项极为严肃的工作。让专业队伍办专业的事情,严谨性更强。”多个省份招生考试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都表示,这已成为招生战线的共识。很多高校也逐渐认识到,省统考比校考组织更加规范,而且既方便了考生就近考试、实现“一考多用”,也减轻了学校组考负担。

艺术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要求。不少仍在组织校考的高校对采用省统考方案持观望态度,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担心。“省统考能保证生源质量吗?”“怎样才能满足学校的个性化需求?”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批通过省统考录取的美术生入校后,心存疑虑的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摸底考试。以艺术学院绘画系为例,学生们的专业素养超出了教师们的预料:“专业水准比较整齐,没有出现大家担心的大幅度滑坡现象。”

前不久,刘明才对学院的一线教师做了一次小调研,请大家谈谈艺考改革后生源的变化情况。出人意料的是,当年那些质疑改革的教师,竟然兴奋地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届学生的眼睛特别亮!”

越来越多的高校用实践印证了省统考模式的可行性,“招生考试毕竟是选拔考试,不是水平考试。省统考的模式可以满足多数院校的要求。”

“各地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在考务程序和标准方面都花了很大的力气。”业内的一位资深人士说。

“艺考是高考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教育考试,我们就要按照最高标准来做。”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招办相关负责人说。上海市的艺术统考工作很早就开始对接高考的考务标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按照统一报名、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公布成绩的“五个统一”的原则,不断完善艺术类专业统考考务流程标准。从2005年至今,无论考试阅卷还是招生录取,上海艺术类专业统考一直保持零投诉的纪录。

四川等多个省份在美术类统考中都实行了更加体现公平、公正、高效的网上阅卷方式;对还不能取消面试的艺术类考试,如舞蹈类、表演类,采用多元“随机”原则——考场、老师、考生都是随机产生。

平行志愿投档为更多艺考生兜底

考录比是艺考生及其家长再熟悉不过的专业名词了。在一些热门学校的热门专业,千里挑一不罕见,百里挑一也很正常。

“艺术类考生的录取情况每年波动都很大,很难讲出有什么规律可以借鉴。”长安大学招生办主任丁珊说。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校考成绩在各校之间不通用,在所有省份普通专业招生都开始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时,艺术类招生却只能按照顺序志愿录取。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大小年现象特别严重,市属院校扎堆或没报满的现象经常出现。”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王泽来说。

2007年之前,江苏省艺术类专业招生实行的是顺序志愿填报方式。“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只有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不被能录取,考生考取的学校往往是一落千丈,因此社会满意度比较低,来访的基本都是艺术考生。”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说。2007年,江苏试点将省统考和校考院校录取批次分开,同时对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实行平行志愿,考生录取机会增加,同时一次性投档满足率也大幅提高,考生上访情况基本没有了。

“采用省统考,使高校录取有了共同认可的专业成绩,这为解决艺考生落榜比例高这个难题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一位一直在关注招生改革的专家说。以四川为例,2017年四川省艺术类平行志愿一轮投档后计划满足率达到97%,较2016年顺序志愿提高了21个百分点。

随着采用省统考成绩的高校逐渐增多,实行艺术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省份也随之增多。南开大学招生办主任金柏江说,“高校招收到优质生源,高分考生录取到心仪的学校,取得了双赢效果。”

如今,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艺术类专业录取都实行了平行志愿的投档模式。据了解,四川省还在不断深化艺术类专业平行投档模式改革,可以满足高校更多个性化标准要求。

“省统考加艺术类专业平行投档模式改革最大程度保障了公平。”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说:“这是高校艺术人才选拔观念的一次改革,也是一次进步。”

程依宁是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2019级新生。因为参加省统考,这名来自湖北的考生不用再像以往的艺考生那样,为了参加不同高校的校考而四处奔波。“省统考让我们能公平地竞争入学的资格,也让我们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

上海市近年来尝试用历年艺考报名、录取等数据做科学分析形成升学路径分析报告给艺考生参考。而今的艺考不再易考。以参加上海编导类专业统考的考生为例,2018年合格的1050名考生中,真正在艺体类批次被录取的仅有400多人,大多数考生凭借和其他普通类考生同样优异的文化成绩在本科普通批次被录取。

从今年开始,上海的艺考报名人数有所下降。“很多人冲进艺考才发现,并不比普通专业好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招办相关负责人说:“‘艺考=易考’的肥皂泡破了,考生的盲目性少了,理性多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