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两周,2021年全国高考就将拉开帷幕。一道特殊的“选择题”或许已让众多考生和家长们权衡再三、举棋难定。
选择哪个专业?这将影响许多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37个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2046个,新增审批专业177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93个,撤销专业518个。
读懂这些专业调整背后的逻辑,或许能让个人的选择更加理智和从容。总的来说,在专业选择时,最好能“站高一点”“想细一点”“看远一点”。
——站高:分析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器人工程等专业,在此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中,新增数量排名前五。仅人工智能专业,就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在内的约130所高校增设。
而在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高职本科较试点专业清单保留39个,调整208个,调整幅度260%。调整逻辑中重要一条,就是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如,为回应社会民生关切,设置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设置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为服务新业态、新职业,设置民宿经营与运营、网络直播与营销等专业。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本世纪初国际贸易、法律、计算机受到热捧,再到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成为“爆款”,新业态新职业崭露头角,专业的不断调整反映着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因此,在专业选择时,应当结合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大方向,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基于这一考虑,“强基计划”也是不错的选项之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6所试点高校近日陆续发布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这项高校招生改革试点,就是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想细:找准特色定位和独特优势
即使是同一专业名称,不同院校也有不同的侧重培养方向。在选择专业时,不妨综合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需求,选择那些有特色优势和清晰定位的专业。
例如,天津体育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就着重其“体育”特色,就业方向包括一般性大数据管理领域和体育类大数据管理领域,涉及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体育赛事、体育营销等多个行业。湖南农业大学增设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农业生产的机器人研发与应用人才,以满足湖南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
再比如,近年来,跨学科专业更多涌现,工学类专业新增比例高,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成为专业建设方向。
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作为下设一级学科。
“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端鸿表示,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并探索设置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有助于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为科技创新和交叉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框架。
——看远:别光顾着眼前的“热门”
教育部数据显示,在2019年,中国有367个学位点被撤销,连续5年超过100个。而2020年度的专业调整中,518个专业被撤销,这也是近8年来被撤销专业最多的一次。
生源不理想以及相关专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是专业被撤销的重要因素。
此次被撤销的专业中,管理类被撤销较多,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别被21所和16所高校撤销。青岛工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主任王建伟说,从招聘网站的数据来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位需求,2019年比2018年下降了31%,2020年比2019年又下降了37%。
专家指出,在选择专业时,不要跟风盲从,因为“热门”和“冷门”是相对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著名科学家王选选择了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却在此后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湖南女孩钟芳蓉,以高分选择北大考古专业,“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如果不问内心、盲目跟风,会有“从热变冷”的风险,更容易从一开始就磨损了奋斗的志向、探索的热情。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认为,选择专业时,最重要的是“兴趣、兴趣、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选最适合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心有所爱的青年,才能在不同领域走上各自的成才之路。 记者 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