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惜时,夏之劝学,秋之成才,冬之明德。”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节气的变化、了解大自然的季节更替,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2022年4月11日至4月15日,合肥市行知小学开展“探寻节气文化 感受中华之美(系列三)——清明、谷雨”主题周活动。
主题周
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恒通校区三(1)班朱昊宇同学、漕冲校区五(1)班刘心怡同学在国旗下讲话中,带领大家走进节气文化,感受中华之美之清明、谷雨。
周二心之声广播和少先队活动课上,同学们了解到节气文化是我们华夏先祖对天气变化的心得体验和总结,指导农作和生活。而与之相伴的,则是中华传统习俗的传承,因为每一个节气,都有与之对应的节气民俗和传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得以体现。同学们对二十四节气——清明、谷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于同学们心中。
在对清明、谷雨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同学们用制作壁报的形式来表达着自己对节气的认识和理解,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4月13日,学校广播站站长刘奕阳通过校园广播站发出倡议,大家要认真学习国家安全教育宣传知识,牢记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国家安全无处不在,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同时,老师们还利用班会以及校园宣传橱窗向学生说明国家安全的含义,了解在维护国家安全中每个人应尽的职责。
4月15日,学校组织学生、家长一同线上观看学习由合肥市教育局基教处与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心理健康讲座——给孩子带上“心理口罩”。讲座特邀专家林林,主要为增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免疫力。
清明、谷雨是一年中最有活力的时节,留下一片春天独有的芳香,人们带着对春天的留恋,开始期待热情似火的夏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传统延续下来,成为中国人永恒的生活节拍。通过本次活动,让同学们走进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心,在这个不一样的春天,同学们依旧收获满满!
中华节气小知识
清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谷雨,“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谷雨时节,在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在北方地区,谷雨是“终霜”的象征。由于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应注意预防“湿邪”侵袭伤身。民间在谷雨节气有摘谷雨茶、走谷雨、吃春、赏花等习俗。
撰 稿:马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