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家长们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孩子都上高中了,我们还要来谈这个话题?因为我们不少孩子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在父母那里就是个多余的人!父母整天忙得顾不上他(她),他们想不通:父母既然这么忙,还要孩子干嘛!爸爸妈妈们可能觉得委屈:啊?我忙来忙去,辛辛苦苦赚钱,还不都是为了他们吗?我供他(她)吃、穿、上学、补课、租房子……心都操碎了,他(她)还倒打一耙!现在这些小孩怎么搞的!怎么那么多事!
是的,现在做父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的苦衷当过父母的人都能理解。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父母是他们生命之初最重要的人。可父母整天在外有忙不完的事,很少有时间陪他(她),有的干脆被锁在家里,不和外界接触。好不容易盼到爸妈在家,也还是各忙各的,忙家务的忙家务,玩手机的玩手机,心思也不在孩子身上,除了问学习,一天都说不到几句话。更别说倒倒心里的苦水了。有的孩子从小就遭受校园霸凌,可家长竟然一点都不知道!还有从小就是请阿姨带的,吃饭、睡觉、幼儿园接送全是阿姨包了。以至于很长时间孩子都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这么长大的。至于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的那就更多了。
孩子在出生之后,会逐渐与身边最亲近的人建立起紧密的心理依恋。孩子会十分执着地依恋着他们。心理学家将孩子在出生之后最为信任和依恋的人称为“依恋人”。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理依恋需要固定的依恋人。孩子最理想的“依恋人”当然是父母。请保姆来带,经常更换,变数太大。给老人带,老人有很大可能在孩子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去世。一旦分离,小小年纪就要经历人生重大的丧失,对孩子的打击可想而知。就算老人长寿,但老人毕竟是老人,有种种的担心和顾虑,过多关注孩子的安全、衣食冷暖,这也不准那也不行,带出来的孩子难免胆小退缩,缺乏进取心和创造力。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依恋,内心没有建立安全感,孩子在长大后很容易变得冷漠、固执和脆弱,造成很多的心理问题。如自我封闭,不愿和人交往,活在深深的孤独、压抑中;自我价值感低,自卑,觉得都是自己不好,没人疼没人爱,连父母都不愿把自己带在身边,活着就是个累赘;不敢相信任何人,觉得人性本恶,社会上充满风险,自己却又无力改变,有时会陷入绝望中无法自拔,甚至会做出自残自伤甚至自杀的行为。
我相信没有一对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的。当初父母要孩子的时候寄托了多少美好的期待啊!我最喜欢的一个要孩子的原因是:“爸爸妈妈生活了二三十年后,觉得这个世界还不错,决定让你也来看看。”但我们有的父母可能真的没有准备好就有了孩子。自己还没玩够呢,自己还不能对自己负起责任来呢,却要对另一个生命负起责任来了!我就亲眼见过一个刚当了妈妈的人,都不愿多看她那生下来还没几天的孩子,说她“烦死了”!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周国平写他爱人在女儿小的时候,被孩子缠得不耐烦。但他的女儿小小年纪就很厉害,理直气壮的告诉她妈妈:“小孩子就是烦神的呀!”
所以,把一个生命带到人世间,是我们做父母的一个重大的决定。请记住:这是我们的决定,不是孩子的决定!所以,要为这个决定负责的人是我们!而不是一累一烦就甩锅给孩子。巴不得丢给谁养大了再还给我们。老人们常说:“三冬四夏,拉出个屎娃娃!”这三四年最辛苦的付出,就是我们以后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
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吃给孩子喝给孩子钱,自己已经尽力了。但是仅仅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刚出生的恒河猴交给两个“代理妈妈”来抚养,一个是用铁丝做的但身上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一个是全身包着舒适绒毛的“绒布妈妈”。结果显示,24个小时中,小猴子会在“绒布妈妈”怀里待上近18个小时,约有3个小时趴在“铁丝妈妈”怀里吸奶。其余时间就在两者之间跑来跑去。可见,不是“有奶便是娘”,而是“有爱才是娘”。作为一位父亲,心理学大家曾奇峰老师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学习爱和被爱,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有了你之后,爸爸才学会了怎么给与爱。”所以,对孩子的养育不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心理抚育,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成为“心理上的贵族”。爱就一个字,需要用行动来表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再爱孩子,没有时间的投入,没有高质量的陪伴,爱都是虚的。
这样一说,我们有的家长可能要焦虑了:你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啊?孩子都这么大了,又不能从头再来!
的确,孩子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有的错过就追不回来了。但知道了我们错过了什么,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以后和孩子相处的日子。台湾青少年卡内基训练大师黑幼龙先生说过,好的父母应该做孩子小时候的玩伴,青春期时的朋友,长大成人后的顾问。如果以前没有打下关系的基础,现在再想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恐怕现在他们不带我们玩了,但我们的孩子毕竟才十几岁,正处于青春期,我们还可以学着做孩子的朋友,参与到他们的成长中去。
怎么做孩子们的朋友?想想我们是怎么和我们的朋友相处的,不希望朋友怎么对我们,答案就在其中了。比如:你不会去偷看朋友的手机、日记吧?你不会整天批评朋友,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照吧?你不希望朋友经常说另一个朋友比你有本事吧?你不希望朋友在你有事找他帮忙时影子都见不着吧?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朋友不会整天吃我的喝我的,不会让我对他的人生负责的!我的孩子我不管他,那他不是废啦?
是的,我们前面才说过,我们要孩子就要对他(她)负责。但这个负责不是包办一辈子,而是培养孩子离开我们不但能活下去而且还能活得更好的能力。所以,我们现在要补的课真的很多:要提高我们的教育孩子的水平,要做更好的自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们当好人生路上的榜样。当然,孩子们更愿意听的是,爸爸妈妈像自己这么大的时候是怎么过的,特别是当年犯下的错误,留下的遗憾。他们会觉得跟父母的关系一下拉近了许多!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让我们经常向孩子学习,问问他(她)希望我们怎么做父母。感谢孩子让我们升级做了父母,让我们有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
孩子,你不是多余的,你永远是父母心头最牵挂的人!
( 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