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文科608分!萧县失聪女孩考上中南大学

2020-08-24 08:07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今年高考文科608 分,超过一本线近70 分,18 岁的萧县女孩杨淼,以全县第四的优异成绩,被中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1 岁时的她因一次肺炎后遗症导致双耳失聪,从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父母带着她辗转求医,在北京的地下室一住三年,5 岁生日时,她获赠人工耳蜗,再次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如今,这个戴着眼镜、扎着马尾的阳光女孩,正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奋力前行。

这个暑假,杨淼没有放松,她看书之余帮家人做做家务,“过得很充实”。

一岁失去听力  为康复训练住地下室三年

2002 年6 月,在广东深圳打工的刘秀芹和丈夫,在满怀期待中,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女儿杨淼。“她一岁时,得了麻疹,又引发了重度肺炎。”刘秀芹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女儿病好了,却对外界的声音没有反应,“喊她,就像听不到一样。”到医院一查,“双耳听力重度受损,治好的希望不大。”听到医生的话,刘秀芹说,“很意外,像晴天霹雳,她和丈夫哭得稀里哗啦。”但夫妻俩不死心,带着女儿辗转深圳的多家医院治疗,但没有效果。

“我俩感到很无助。”刘秀芹说,她和丈夫漂在深圳,举目无亲。为了女儿的治疗,两人决定到距离老家更近的徐州就诊。抱着女儿,带着行李,乘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三人赶到了当时的徐州儿童医院,“我们家都没回,直接住院。”刘秀芹回忆,打针吊水两个月,也没有起色,医生的结论是,看不好了,只能佩戴助听器。两个3 万多,这在2003 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两人咬着牙买回来。高兴的是,“第一次,女儿听到了公交车的鸣笛,还被吓了一跳。”刘秀芹和丈夫看到了希望。随后,早出晚归,刘秀芹带着女儿在徐州一家康复学校训练,丈夫则外出打工赚钱。

“她3 岁时,我们到北京做康复。”刘秀芹告诉记者,徐州康复效果并不理想,北京的费用很高,她带着孩子在学校附近租房,“为了省钱,一直住了三年的地下室。”

一次宝贵机会  五岁生日时戴上人工耳蜗

她到3 岁,还是什么都不会说。“刘秀芹说,在学校老师带着学,回了家,她就用口型大声和女儿对话,一次次重复,“告诉她,这是什么?那是谁?”上了街,她见什么教什么,鼓励女儿和人打招呼,她自嘲称,自己给人的印象是“这妈妈要疯了。”

从不会发音,到发出“啊啊”声,3 岁半时,女儿第一次清楚地喊出了“妈妈”,刘秀芹当时就落泪了。“她睡着的时候,小小的身子蜷缩着,我心里像刀割一样,感觉对不起孩子,越想越难过,难受得很。”刘秀芹告诉记者,她很欣慰,女儿从小愿意学,一点点在进步,到了5 岁,已经会说很多话,虽然吐字还不清楚,也只有家人能听懂。

而这一年,对刘秀芹一家来说,意义不同。在康复学校,她听到了有公益项目捐助人工耳蜗的消息。“经过学校筛选,一次次检查合格后,女儿获得了人工耳蜗的赠送名额。”作为第一批受益者,在5 岁生日的这一天,女儿成功手术,换上20 多万的人工耳蜗。”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们哪能戴得起,太宝贵了。”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女儿终于清晰地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经过一年的耳蜗康复训练,刘秀芹和女儿返回了老家。6 岁,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家人考虑再三后,将女儿送到了普通小学就读。刘秀芹也通过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在当地一所私立学校工作,这一年,小儿子也出生了,一家人的生活逐步进入正轨。

一直成绩优异  勤学苦练终考上重点大学

“其实,我们很担心她能不能跟得上(其他孩子)。”刘秀芹和家人没想到,第一次考试,杨淼语文90多分,数学名列前茅,到了三年级,杨淼的学习更不用刘秀芹担心了。“她学习习惯很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刘秀芹说,到了初中,成绩就更好了,考上了萧县实验高中的实验班。

女儿的付出,妈妈看在眼里。“如果有扩音器、音响之类的电子声音,她的听力就不行了,需要适应。”因此,每次进入新学校,女儿的困扰就是“妈妈,老师讲课,我不太能听懂。”这一点,也被班主任纵立老师记在了心里。“我和老师们说了孩子的情况,老师们都很照顾她。”纵立告诉记者,杨淼的座位一般都会安排在教室第二排,方便她听清老师上课。如果是英语听力课,还会安排时间单放。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杨淼的进步有目共睹。

“她勤学好问,下课的时候经常主动问问题。”纵立感慨,杨淼整理的课后笔记,比别人的课堂作业还要认真。杨淼还会写漂亮的书法,拿过校级、县级比赛的奖项,是班里出黑板报的“行家”,被纵老师称为尽职认真的”老师小助手“。“她很阳光,上进心强,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纵立骄傲地说,杨淼的目标一直是名校,这次考得很不错,是全县文科第四名,全校第三名,从竞争激烈的两个文科实验班脱颖而出。

“对她来说,这个成绩很不容易。”纵立老师介绍,高考前,县教育局、学校为其整理英语听力免试的资料,父母带着她到徐州对听力重新进行评估,最后顺利申请到免试资格,整个过程严格并琐碎,而杨淼的英语成绩,也拿到了131分的好分数。

一路风雨兼程  学成后希望帮助更多的人

“现在的听力还好,交流没什么问题。”和记者聊天,杨淼自信阳光,她说,对成绩还算满意,“如果再多考一点就好了。”她笑了笑。

谈到学习的经验,杨淼说,自己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听力。“上课的时候,不太能听清老师讲了什么,别人听一次就行,我要反复多听。”杨淼说,就像她小时候学舞蹈,踩点难,练功很疼,但动作做好了,就觉得自己很棒。因此,她要在学校里争分夺秒,用心多一点,吃饭快一点,到教室多学一会,多听多练,认真听讲写作业,多做笔记,多刷题,整理错题本。

这个暑假,杨淼也没有放松。看书,看看纪录片,帮着家人拖拖地、洗洗衣服,辅导弟弟,练英语口语听力,为大学四六级考试做准备,她说“暑假过得很充实。”

“我很感激父母和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多。”杨淼说,她告诉自己,上了大学不要骄傲,不要浮躁,继续认真学习。

”我在治疗听力的过程中,见到了很多和我一样的孩子。“杨淼告诉记者,她希望学成之后,能够帮助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即使听力不好,但也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赵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今年高考文科608 分,超过一本线近70 分,18 岁的萧县女孩杨淼,以全县第四的优异成绩,被中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1 岁时的她因一次肺炎后遗症导致双耳失聪,从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父母带着她辗转求医,在北京的地下室一住三年,5 岁生日时,她获赠人工耳蜗,再次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如今,这个戴着眼镜、扎着马尾的阳光女孩,正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奋力前行。

这个暑假,杨淼没有放松,她看书之余帮家人做做家务,“过得很充实”。

一岁失去听力  为康复训练住地下室三年

2002 年6 月,在广东深圳打工的刘秀芹和丈夫,在满怀期待中,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女儿杨淼。“她一岁时,得了麻疹,又引发了重度肺炎。”刘秀芹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女儿病好了,却对外界的声音没有反应,“喊她,就像听不到一样。”到医院一查,“双耳听力重度受损,治好的希望不大。”听到医生的话,刘秀芹说,“很意外,像晴天霹雳,她和丈夫哭得稀里哗啦。”但夫妻俩不死心,带着女儿辗转深圳的多家医院治疗,但没有效果。

“我俩感到很无助。”刘秀芹说,她和丈夫漂在深圳,举目无亲。为了女儿的治疗,两人决定到距离老家更近的徐州就诊。抱着女儿,带着行李,乘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三人赶到了当时的徐州儿童医院,“我们家都没回,直接住院。”刘秀芹回忆,打针吊水两个月,也没有起色,医生的结论是,看不好了,只能佩戴助听器。两个3 万多,这在2003 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两人咬着牙买回来。高兴的是,“第一次,女儿听到了公交车的鸣笛,还被吓了一跳。”刘秀芹和丈夫看到了希望。随后,早出晚归,刘秀芹带着女儿在徐州一家康复学校训练,丈夫则外出打工赚钱。

“她3 岁时,我们到北京做康复。”刘秀芹告诉记者,徐州康复效果并不理想,北京的费用很高,她带着孩子在学校附近租房,“为了省钱,一直住了三年的地下室。”

一次宝贵机会  五岁生日时戴上人工耳蜗

她到3 岁,还是什么都不会说。“刘秀芹说,在学校老师带着学,回了家,她就用口型大声和女儿对话,一次次重复,“告诉她,这是什么?那是谁?”上了街,她见什么教什么,鼓励女儿和人打招呼,她自嘲称,自己给人的印象是“这妈妈要疯了。”

从不会发音,到发出“啊啊”声,3 岁半时,女儿第一次清楚地喊出了“妈妈”,刘秀芹当时就落泪了。“她睡着的时候,小小的身子蜷缩着,我心里像刀割一样,感觉对不起孩子,越想越难过,难受得很。”刘秀芹告诉记者,她很欣慰,女儿从小愿意学,一点点在进步,到了5 岁,已经会说很多话,虽然吐字还不清楚,也只有家人能听懂。

而这一年,对刘秀芹一家来说,意义不同。在康复学校,她听到了有公益项目捐助人工耳蜗的消息。“经过学校筛选,一次次检查合格后,女儿获得了人工耳蜗的赠送名额。”作为第一批受益者,在5 岁生日的这一天,女儿成功手术,换上20 多万的人工耳蜗。”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们哪能戴得起,太宝贵了。”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女儿终于清晰地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经过一年的耳蜗康复训练,刘秀芹和女儿返回了老家。6 岁,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家人考虑再三后,将女儿送到了普通小学就读。刘秀芹也通过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在当地一所私立学校工作,这一年,小儿子也出生了,一家人的生活逐步进入正轨。

一直成绩优异  勤学苦练终考上重点大学

“其实,我们很担心她能不能跟得上(其他孩子)。”刘秀芹和家人没想到,第一次考试,杨淼语文90多分,数学名列前茅,到了三年级,杨淼的学习更不用刘秀芹担心了。“她学习习惯很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刘秀芹说,到了初中,成绩就更好了,考上了萧县实验高中的实验班。

女儿的付出,妈妈看在眼里。“如果有扩音器、音响之类的电子声音,她的听力就不行了,需要适应。”因此,每次进入新学校,女儿的困扰就是“妈妈,老师讲课,我不太能听懂。”这一点,也被班主任纵立老师记在了心里。“我和老师们说了孩子的情况,老师们都很照顾她。”纵立告诉记者,杨淼的座位一般都会安排在教室第二排,方便她听清老师上课。如果是英语听力课,还会安排时间单放。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杨淼的进步有目共睹。

“她勤学好问,下课的时候经常主动问问题。”纵立感慨,杨淼整理的课后笔记,比别人的课堂作业还要认真。杨淼还会写漂亮的书法,拿过校级、县级比赛的奖项,是班里出黑板报的“行家”,被纵老师称为尽职认真的”老师小助手“。“她很阳光,上进心强,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纵立骄傲地说,杨淼的目标一直是名校,这次考得很不错,是全县文科第四名,全校第三名,从竞争激烈的两个文科实验班脱颖而出。

“对她来说,这个成绩很不容易。”纵立老师介绍,高考前,县教育局、学校为其整理英语听力免试的资料,父母带着她到徐州对听力重新进行评估,最后顺利申请到免试资格,整个过程严格并琐碎,而杨淼的英语成绩,也拿到了131分的好分数。

一路风雨兼程  学成后希望帮助更多的人

“现在的听力还好,交流没什么问题。”和记者聊天,杨淼自信阳光,她说,对成绩还算满意,“如果再多考一点就好了。”她笑了笑。

谈到学习的经验,杨淼说,自己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听力。“上课的时候,不太能听清老师讲了什么,别人听一次就行,我要反复多听。”杨淼说,就像她小时候学舞蹈,踩点难,练功很疼,但动作做好了,就觉得自己很棒。因此,她要在学校里争分夺秒,用心多一点,吃饭快一点,到教室多学一会,多听多练,认真听讲写作业,多做笔记,多刷题,整理错题本。

这个暑假,杨淼也没有放松。看书,看看纪录片,帮着家人拖拖地、洗洗衣服,辅导弟弟,练英语口语听力,为大学四六级考试做准备,她说“暑假过得很充实。”

“我很感激父母和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多。”杨淼说,她告诉自己,上了大学不要骄傲,不要浮躁,继续认真学习。

”我在治疗听力的过程中,见到了很多和我一样的孩子。“杨淼告诉记者,她希望学成之后,能够帮助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即使听力不好,但也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赵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