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我和我的叶老师

2021-08-06 17:33

四月十三号,真是阳光明媚美好的一天!出门在外,走在江宁的上元大街,不经意间,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身影映入眼帘:瘦瘦高高的个条、稍显得弯曲,清癯的面庞,戴着一副眼镜,举手投足的样子,那不就是叶老师吗?简直有点喜出望外,紧走几步过去,“叶老师”三个字,正要脱口而出的刹那间,我便愣住了,如此酷似的人哪里是他,叶老没这么年轻了!如今的老师,已经年过九旬,早就白发苍苍、佝偻了脊背,开怀大笑起来,露出几颗仅剩的牙齿……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操尽了心力,他真的已经很老很老了!一股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目睹年轻版的“叶老师”渐行渐远,泪眼朦胧中,记忆的闸门在慢慢拉开……            

认识叶连平老师约摸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记得村子里几个上初中的学生:范昌龙、丁万兵以及姨母家的表哥,他们都是叶老班上的。傍晚时分,村子里总是会来一个人,长相酷似外国人的大高个。一来二去的就知道了,他是初中的叶老师,是特地家访的。家访是什么呢?当时不太清楚,好像是和学生家长谈谈心、了解一下情况,还好像是帮助学生辅导学业什么的吧……说实话,那个年代,农村读书识字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有的人家穿衣吃饭都成问题,庄户子弟能混一个初中毕业,已经很是不错的了!所以对于学习基本没有什么概念,“重视”二字根本无从谈起!            

即便是读了初中,随时都可能辍学回家,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而且随着后来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劳动力严重紧缺,因此而辍学的情形更是每况愈下!丁万兵家就是典型的一户,他家孩子多,劳动力少,家境本来就非常困窘了,虽然孩子读书天赋不错,但是如果没有叶老师,他早就回家务农了!为了他,叶老师一次次地田间地头,一边帮他家人干农活,一边聊聊天唠家常,主要意思是说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循循善诱不厌其烦,而且考虑到他家实际情况,叶老师又出钱又出力!他家人一方面真正明白了,读书才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被叶老师的帮助而感动!在叶老师一如既往的关心资助下,读完初中和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丁万兵的人生命运也就因此而改写了!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个“外国人”每次来家访时,好奇的孩子们,总是一群小鸟一般,叽叽喳喳地围拢簇拥着他,跟着他到东家去西家……但是每次到范昌龙家的时候,孩子们总是驻足不前,远远地观望!叶老师后来才打听到,原来他家过去家庭成分不好,村里人避之如同瘟神一般,尽管在一个村庄,他家好像与世隔绝了!为此,叶老师想了不少点子,用了很多方式,组织孩子们合作互动啦,一起做游戏啦等等,每次都玩的非常开心,一来二去的,孩子们就忘记了大人的告诫,范昌龙和他的姊妹们也不再怯生生的,大家就其乐融融地玩在一起了,时间久了,大人们也渐渐地淡忘了“界限”…… 渐渐的,不论孩子还是大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给人帮助,给人快乐的叶老师!几乎每天傍晚,老程、赵凹、小金黄、王庄等村庄,他一定如期而至,一村又一村,一家又一户地做家访工作……总是暮色降临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骑着自行车车,提着马灯风里来雨里去,艰难地行进在乡间的小路上……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年幼的心底里,萌生了一个朴素而又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快快长大,读完小学上初中,去当叶老师的学生!            

1982年,那三个学生都考上了和县一中。当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通往遥远县城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砖头泥土路,报到入学是个难题。没错,一切又是叶老师亲力亲为的!八月底的一天,天气非常炎热。一大早的,老师借来了板车,满满的两板车,堆得小山一样的衣服被褥以及书本,(有家长协助)。拖到了城北时,大人孩子都累坏了,叶老师担心孩子们中暑,非要叫他们坐在车子上,而叶老师他们汗如雨下,衣服里外都湿透了,一直拖到了三十多公里外的学校!来不及吃饭喝水,给孩子们报到入学,住上宿舍,安顿好了一切,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用功读书,然后又匆匆拖着板车返回……一晃三十七年过去了,每每提及此事,表哥总会湿了眼眶哽咽不已……不仅如此,老师还抽时间,骑车去看看他们,问问他们学习,生活上的情况,有时还带点吃的,营养品什么的,一直都在关注着……三年后,他们全部考上了大学,山窝里第一次飞出了三只金凤凰!叶老师的事迹口口相传,一时传为佳话……            

话说回来还是82年,我升入初中了。刚好叶老师班初三毕业,童年的美梦即将成真!可惜非常遗憾的是,那年我们划归宋桥小学(有一个初一班,属于戴帽子初中)。初二才到卜陈中学,然而是跟着原来的老师,上的是二(三)班。叶老师带着他的二(一)、二(二)班,心里有羡慕更多的是失落!听说,叶老师创立了“四步教学法”。一墙之隔,我们班还是死记硬背的模式;叶老师的班总是欢声笑语的!那时候体育课就是放鸭子,副课几乎不上。于是,只要叶老师在上课,我们几个就偷偷地趴在窗台旁听;叶老师报以微微一笑,看出来是友好默许的。这样说来,那时候算得上他半个学生了。            

叶老师不但课上得轻松活泼,课后也是丰富多彩的!他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带学生漫山遍野地采摘老牛盘角、蒲公英(草药),收集大家带来的废铜烂铁、牙膏皮等等,他用板车拖到镇上去卖,卖的钱作为班费,购买图书、文具等等,他们班的课外书比整个学校的书还多!光靠那些班费怎么够呢,后来知道是他默默贴钱的。老师把书角用针线缝上,挂在教室的三面墙上(除了讲台那面)。那个年代,精神比物质更为匮乏,书籍给学生身心成长,提供了极大的能量补给!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羡慕吗?不是这样的!随便哪个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看,前提是爱惜书籍。特别是早晨、中午上课前或者晚上放学的时候,都可以到他宿舍看(教室和他宿舍的书,老师轮番着换)。每次都是如饥似渴,忘记了一切,去他宿舍看书成了家常便饭!记得有两次,放学后,我和三个同学看得太晚了,还在老师家吃饭休息的呢(家里人不担心什么,有叶老师在)。幸运的是,初三预选考试后,重新分班,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他真正的学生了!聆听他的妙语连珠,绘声绘色,零距离地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何其幸也!也是从那时起,读书学习的尽头更足了。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叶老是最好的诠释!我也因此走上了这神圣的三尺讲台。            

90年代初,叶老师退休了。他非常难过,那是他最挚爱的事业啊!他离不开孩子们,所以他一直都是退而不休,经常被请去代课。每当老师病事假,人手不够的时候,他总是召之即来。有一年,他在龙王小学代课五年级语文,我也刚好是任教卜陈小学五年级语文。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我想和老师取取经。果不其然,他非常热情地表示“随时欢迎!随时欢迎!”            

记得有一次,他上的是《武松打虎》。内容篇幅长,还夹杂着文言,要让学生领会吃透真不太容易。课上到一半多,叶老师带着学生来到操场,他们一边讨论,一边设计课本剧,师生配合挺默契的,看来平时类似训练不少!六十多岁的人模拟老虎,气势汹汹地一扑、一掀、一剪,学生轮番上阵扮演的武松,勇猛智斗!好几个轮回下来,“老虎”灰心丧气彻底败下阵来!通过一遍遍地探讨演绎,不但教学效果是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极大地点燃了!花甲之年的老师累得气喘吁吁,却非常满足地笑了:“最好的教学方式,就看老师用不用心。”老师如是说。            

在和老师的学习交流中,我深受启发,我的教学水平提升很快!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我深知农村孩子读书少,见识短,本来就怵作文,特别怕写作文。为此,我组织大家带了自己的课外书,资源共享开阔视野;我也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练笔分享写作的快乐;站在孩子的角度,坚持写大量的下水作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县的作文竞赛中,我们班的学生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而且教学是相长的,我参加全国青年教师下水作文大赛,《我心爱的“小虎”》荣获二等奖;课堂教学驾轻就熟,学生爱学乐学!这一切的成功,我深深地知道,源头在哪里,动力在哪里!            

96年,我们班的数学老师肺结核住院治疗,当时是五年级毕业班,形势非常逼人!这一次又是叶老师顶上去的(他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实在太难为老人家了,一切为了孩子,老师毅然决然地挑起了重担!这一回,我和恩师成了亲密的合作伙伴了。老师的倾情付出,我尽收眼底!当时教学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立体几何本来就非常难教。为了形象直观地讲课,老师真是绞尽脑汁费尽了心思!他每天都会带来自制的教具,一包又一包的……我心疼老人太不容易了,他总是淡然一笑:“工人出了次品可以返修,贻误了学生可是一辈子的大事啊!”那一年,期末统考,我们班数学成绩竟然全镇第四(之前总是倒数)!同事们交口称赞:“没想到,叶老师样样在行,真是神人!”其实个中缘由我深深地知道: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老有所为才是真正的老有所乐,这是叶老的心声!2000年开始,他开办了家庭课堂,也就是如今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十几年来至今,义务为上千名留守儿童补课,分文不取。现在,敬爱的叶老年事已高,批改作业佝偻着脊背,眼睛几乎贴在本子上了,他还是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有的地方还加上了批注。每每看到,心里总是酸酸的感觉,想到叶老一生以爱从教,兢兢业业的作风顿时肃然起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可亲可敬的叶老的真实写照!他出力出钱帮助了多少贫困学生,“叶连平助学奖学金”,爱心助教协会,多少个品学兼优的学子受益,这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大爱啊!当然,叶老师获得了无数荣誉,然而更多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这一切叶老当之无愧!            

在这个六月的父亲节到来之际,就托清风捎去安康,我还要告诉您,您的凡人善举,已经在您数以千计的学生心田,种下了勤勉、正直、善良、无私的种子,长大后,我们都成了您……

(和县卜陈学校   张小芹)             

    

0

四月十三号,真是阳光明媚美好的一天!出门在外,走在江宁的上元大街,不经意间,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身影映入眼帘:瘦瘦高高的个条、稍显得弯曲,清癯的面庞,戴着一副眼镜,举手投足的样子,那不就是叶老师吗?简直有点喜出望外,紧走几步过去,“叶老师”三个字,正要脱口而出的刹那间,我便愣住了,如此酷似的人哪里是他,叶老没这么年轻了!如今的老师,已经年过九旬,早就白发苍苍、佝偻了脊背,开怀大笑起来,露出几颗仅剩的牙齿……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操尽了心力,他真的已经很老很老了!一股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目睹年轻版的“叶老师”渐行渐远,泪眼朦胧中,记忆的闸门在慢慢拉开……            

认识叶连平老师约摸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记得村子里几个上初中的学生:范昌龙、丁万兵以及姨母家的表哥,他们都是叶老班上的。傍晚时分,村子里总是会来一个人,长相酷似外国人的大高个。一来二去的就知道了,他是初中的叶老师,是特地家访的。家访是什么呢?当时不太清楚,好像是和学生家长谈谈心、了解一下情况,还好像是帮助学生辅导学业什么的吧……说实话,那个年代,农村读书识字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有的人家穿衣吃饭都成问题,庄户子弟能混一个初中毕业,已经很是不错的了!所以对于学习基本没有什么概念,“重视”二字根本无从谈起!            

即便是读了初中,随时都可能辍学回家,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而且随着后来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劳动力严重紧缺,因此而辍学的情形更是每况愈下!丁万兵家就是典型的一户,他家孩子多,劳动力少,家境本来就非常困窘了,虽然孩子读书天赋不错,但是如果没有叶老师,他早就回家务农了!为了他,叶老师一次次地田间地头,一边帮他家人干农活,一边聊聊天唠家常,主要意思是说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循循善诱不厌其烦,而且考虑到他家实际情况,叶老师又出钱又出力!他家人一方面真正明白了,读书才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被叶老师的帮助而感动!在叶老师一如既往的关心资助下,读完初中和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丁万兵的人生命运也就因此而改写了!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个“外国人”每次来家访时,好奇的孩子们,总是一群小鸟一般,叽叽喳喳地围拢簇拥着他,跟着他到东家去西家……但是每次到范昌龙家的时候,孩子们总是驻足不前,远远地观望!叶老师后来才打听到,原来他家过去家庭成分不好,村里人避之如同瘟神一般,尽管在一个村庄,他家好像与世隔绝了!为此,叶老师想了不少点子,用了很多方式,组织孩子们合作互动啦,一起做游戏啦等等,每次都玩的非常开心,一来二去的,孩子们就忘记了大人的告诫,范昌龙和他的姊妹们也不再怯生生的,大家就其乐融融地玩在一起了,时间久了,大人们也渐渐地淡忘了“界限”…… 渐渐的,不论孩子还是大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给人帮助,给人快乐的叶老师!几乎每天傍晚,老程、赵凹、小金黄、王庄等村庄,他一定如期而至,一村又一村,一家又一户地做家访工作……总是暮色降临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骑着自行车车,提着马灯风里来雨里去,艰难地行进在乡间的小路上……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年幼的心底里,萌生了一个朴素而又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快快长大,读完小学上初中,去当叶老师的学生!            

1982年,那三个学生都考上了和县一中。当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通往遥远县城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砖头泥土路,报到入学是个难题。没错,一切又是叶老师亲力亲为的!八月底的一天,天气非常炎热。一大早的,老师借来了板车,满满的两板车,堆得小山一样的衣服被褥以及书本,(有家长协助)。拖到了城北时,大人孩子都累坏了,叶老师担心孩子们中暑,非要叫他们坐在车子上,而叶老师他们汗如雨下,衣服里外都湿透了,一直拖到了三十多公里外的学校!来不及吃饭喝水,给孩子们报到入学,住上宿舍,安顿好了一切,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用功读书,然后又匆匆拖着板车返回……一晃三十七年过去了,每每提及此事,表哥总会湿了眼眶哽咽不已……不仅如此,老师还抽时间,骑车去看看他们,问问他们学习,生活上的情况,有时还带点吃的,营养品什么的,一直都在关注着……三年后,他们全部考上了大学,山窝里第一次飞出了三只金凤凰!叶老师的事迹口口相传,一时传为佳话……            

话说回来还是82年,我升入初中了。刚好叶老师班初三毕业,童年的美梦即将成真!可惜非常遗憾的是,那年我们划归宋桥小学(有一个初一班,属于戴帽子初中)。初二才到卜陈中学,然而是跟着原来的老师,上的是二(三)班。叶老师带着他的二(一)、二(二)班,心里有羡慕更多的是失落!听说,叶老师创立了“四步教学法”。一墙之隔,我们班还是死记硬背的模式;叶老师的班总是欢声笑语的!那时候体育课就是放鸭子,副课几乎不上。于是,只要叶老师在上课,我们几个就偷偷地趴在窗台旁听;叶老师报以微微一笑,看出来是友好默许的。这样说来,那时候算得上他半个学生了。            

叶老师不但课上得轻松活泼,课后也是丰富多彩的!他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带学生漫山遍野地采摘老牛盘角、蒲公英(草药),收集大家带来的废铜烂铁、牙膏皮等等,他用板车拖到镇上去卖,卖的钱作为班费,购买图书、文具等等,他们班的课外书比整个学校的书还多!光靠那些班费怎么够呢,后来知道是他默默贴钱的。老师把书角用针线缝上,挂在教室的三面墙上(除了讲台那面)。那个年代,精神比物质更为匮乏,书籍给学生身心成长,提供了极大的能量补给!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羡慕吗?不是这样的!随便哪个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看,前提是爱惜书籍。特别是早晨、中午上课前或者晚上放学的时候,都可以到他宿舍看(教室和他宿舍的书,老师轮番着换)。每次都是如饥似渴,忘记了一切,去他宿舍看书成了家常便饭!记得有两次,放学后,我和三个同学看得太晚了,还在老师家吃饭休息的呢(家里人不担心什么,有叶老师在)。幸运的是,初三预选考试后,重新分班,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他真正的学生了!聆听他的妙语连珠,绘声绘色,零距离地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何其幸也!也是从那时起,读书学习的尽头更足了。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叶老是最好的诠释!我也因此走上了这神圣的三尺讲台。            

90年代初,叶老师退休了。他非常难过,那是他最挚爱的事业啊!他离不开孩子们,所以他一直都是退而不休,经常被请去代课。每当老师病事假,人手不够的时候,他总是召之即来。有一年,他在龙王小学代课五年级语文,我也刚好是任教卜陈小学五年级语文。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我想和老师取取经。果不其然,他非常热情地表示“随时欢迎!随时欢迎!”            

记得有一次,他上的是《武松打虎》。内容篇幅长,还夹杂着文言,要让学生领会吃透真不太容易。课上到一半多,叶老师带着学生来到操场,他们一边讨论,一边设计课本剧,师生配合挺默契的,看来平时类似训练不少!六十多岁的人模拟老虎,气势汹汹地一扑、一掀、一剪,学生轮番上阵扮演的武松,勇猛智斗!好几个轮回下来,“老虎”灰心丧气彻底败下阵来!通过一遍遍地探讨演绎,不但教学效果是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极大地点燃了!花甲之年的老师累得气喘吁吁,却非常满足地笑了:“最好的教学方式,就看老师用不用心。”老师如是说。            

在和老师的学习交流中,我深受启发,我的教学水平提升很快!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我深知农村孩子读书少,见识短,本来就怵作文,特别怕写作文。为此,我组织大家带了自己的课外书,资源共享开阔视野;我也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练笔分享写作的快乐;站在孩子的角度,坚持写大量的下水作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县的作文竞赛中,我们班的学生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而且教学是相长的,我参加全国青年教师下水作文大赛,《我心爱的“小虎”》荣获二等奖;课堂教学驾轻就熟,学生爱学乐学!这一切的成功,我深深地知道,源头在哪里,动力在哪里!            

96年,我们班的数学老师肺结核住院治疗,当时是五年级毕业班,形势非常逼人!这一次又是叶老师顶上去的(他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实在太难为老人家了,一切为了孩子,老师毅然决然地挑起了重担!这一回,我和恩师成了亲密的合作伙伴了。老师的倾情付出,我尽收眼底!当时教学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立体几何本来就非常难教。为了形象直观地讲课,老师真是绞尽脑汁费尽了心思!他每天都会带来自制的教具,一包又一包的……我心疼老人太不容易了,他总是淡然一笑:“工人出了次品可以返修,贻误了学生可是一辈子的大事啊!”那一年,期末统考,我们班数学成绩竟然全镇第四(之前总是倒数)!同事们交口称赞:“没想到,叶老师样样在行,真是神人!”其实个中缘由我深深地知道: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老有所为才是真正的老有所乐,这是叶老的心声!2000年开始,他开办了家庭课堂,也就是如今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十几年来至今,义务为上千名留守儿童补课,分文不取。现在,敬爱的叶老年事已高,批改作业佝偻着脊背,眼睛几乎贴在本子上了,他还是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有的地方还加上了批注。每每看到,心里总是酸酸的感觉,想到叶老一生以爱从教,兢兢业业的作风顿时肃然起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可亲可敬的叶老的真实写照!他出力出钱帮助了多少贫困学生,“叶连平助学奖学金”,爱心助教协会,多少个品学兼优的学子受益,这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大爱啊!当然,叶老师获得了无数荣誉,然而更多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这一切叶老当之无愧!            

在这个六月的父亲节到来之际,就托清风捎去安康,我还要告诉您,您的凡人善举,已经在您数以千计的学生心田,种下了勤勉、正直、善良、无私的种子,长大后,我们都成了您……

(和县卜陈学校   张小芹)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